按照發(fā)布時間排序
-
待秋:
在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客觀條件中,其中主要是精神狀態(tài)的準備,所謂“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這是孫過庭對書法認識的深化。在孫氏以前,雖然也有對書法創(chuàng)作上主觀條件的強調(diào),如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
(01-22 06:03)
回復
-
待秋:
五合之中,既涉及到主觀方面的因素,也涉及到客觀方面的因素。在孫氏看來,只有達到主客觀的融合與統(tǒng)一,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來!拔搴稀睆娬{(diào)的是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應當具備的主客觀條件,而“五乖”則指出了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
(01-22 06:02)
回復
-
待秋:
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彤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fā),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
(01-22 06:02)
回復
-
待秋:
孫過庭認為應當處理好乖與合、心與手、學與能、有法與無法的關(guān)系。
在乖與合的關(guān)系上,他主張追求“五合"而力避“五乖”
(01-22 06:01)
回復
-
待秋:
清代在書畫的款式方面也有些新的變化,不論書法或繪畫作品,上款稱官職或其他的稱呼,如某某上大人、某某中丞大人、某某老父臺、某某先生雅屬、某某 仁兄大人雅屬、某某法家正之等等。
(01-21 07:27)
回復
-
待秋:
“清代四僧”的繪畫并不完全摹古而是有所創(chuàng)新的。石?的山水畫喜用禿筆,干筆皴擦,用濕筆創(chuàng)作的畫是很少的,這是他的特殊面貌。弘仁的山水畫有墨筆和青綠設色兩種,是仿元代倪瓚的,就連題款的字體也仿倪瓚。他所畫
(01-21 07:26)
回復
-
待秋:
“金陵八家”在他們的畫幅上,山頂山坡多半被畫得比較伸張,似乎象一把撐開的傘,泥古的因素較少!敖鹆臧思摇敝,如樊圻、高岑、鄒?葉欣、吳宏的風格,有某些相近之處!敖鹆臧思摇敝积徺t的風格就與其他幾個人
(01-21 07:25)
回復
-
待秋:
清代初期的繪畫,有一部分畫家是在明代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雖然也有些變化,但變化不大。被稱為清初六大家的“四王吳惲”(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都是山水畫家,只有惲壽平后來改畫花卉,而且畫得
(01-21 07:25)
回復
-
待秋:
清代中期,鄧石如、黃小松等人喜歡寫古篆,提倡寫碑。清代中后期,寫篆書的有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人,寫隸書的有阮元、錢泳等人,寫行書、楷書的 有包世臣、吳熙載等人。
(01-21 07:24)
回復
-
待秋:
因受科舉制度的影響,清代的“館閣體”書法被寫得橫平豎直,規(guī)規(guī)矩矩。王際華、汪由敦等人是清代寫這種書體的典型人物。
(01-21 07:24)
回復
-
待秋:
王鐸的書法工力很深,楷書、行書、草書都很成熟,很有氣魄,自成風格,尤其擅長臨王羲之的草書帖。傅山的書法技能全面,楷、行、篆、隸、草都能寫。他的字冊或字卷往往是楷、行、草、隸兼而有之,這是他個人的習慣寫
(01-21 07:23)
回復
-
待秋:
清代初期的書法是在明代書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雖有所變化,但不很顯著。整個清代有許多人學習董其昌的書法,如沈荃、張照、陳希祖及近代吳永等人。
(01-21 07:23)
回復
-
待秋: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是否疏密得當,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講究的草書作品,則能表現(xiàn)顧盼有情、精神飛動、全章貫氣的藝術(shù)效果。
(01-19 05:47)
回復
-
待秋:
對結(jié)構(gòu)的欣賞,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結(jié)構(gòu)是否整齊,是否符合于平衡對稱的要求,實不盡然。平衡對稱固然是一個基本要求,但結(jié)構(gòu)美更注重平衡對稱中又有變化,而且其變化是否有所創(chuàng)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書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既合
(01-19 05:47)
回復
-
待秋:
起筆為呼,承筆為應”。呼應之作用,在于將原來個自獨立的線條貫通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線條有呼應,就象有氣在流動,就象被賦予了生命一樣。傳統(tǒng)的書學稱為“引氣”、“血脈”,提出以“首尾呼應,上下相接為佳
(01-19 05:46)
回復
-
待秋:
。歷代書法家特別注意線條的主次對比,并往往將最能表現(xiàn)書者個性的筆畫作為“主筆”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顏真卿飽滿的懸針豎,黃山谷一波三折的長橫和大捺,米芾別致的豎勾等。此外還有大小、縱橫、向背、偏正、疏密
(01-19 05:45)
回復
-
待秋:
能讀出線條的節(jié)奏感
“一畫之間,變化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草書如若粗細一致而無節(jié)奏的線條是不能給人以美感的,所謂抑揚頓挫,提按起伏,滿紙云煙,雖寂然無聲,卻有音樂的旋律,這恰恰是草書
(01-19 05:45)
回復
-
待秋:
所以說,先賢大師們的經(jīng)典法帖就如同一口口千年老井一樣,你把桶放進去,總能夠打上新鮮的水來,重要的是,這一口口老井永不干涸。那么,經(jīng)常讀貼,都能讀出什么呢?
(01-19 05:44)
回復
-
待秋:
寫草書,讀貼太重要了,以我本人的經(jīng)驗,每天臨帖之余,我會拿出更多的時間讀貼,甚至一本貼曾讀過無數(shù)遍,可有時再讀一次時,又會有頓悟、茅塞頓開的驚喜
(01-19 05:44)
回復
-
待秋:
草書怎樣能夠?qū)懗雒纴,這是每一個草書作者每時每刻都會遇到的問題。我認為,通常的辦法是多臨帖,但光臨帖是絕對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多讀貼,要多分析、揣摩先賢大師們在筆法、章法、墨法、意境等等方面是如何操作的
(01-19 05:43)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