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發(fā)布時間排序
-
待秋:
但在內(nèi)涵上與傳統(tǒng)書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書法家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匱乏,使文字內(nèi)容單調(diào)陳腐。為展覽、獲獎創(chuàng)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情,又使書法的“抒情達意”功能退化,書法內(nèi)涵上的存在著危機。
(03-11 17:51)
回復
-
待秋:
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最顯著的成果是發(fā)展了書法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大大豐富了觀賞價值和展覽性能,多元化的形式取向,為書法藝術開辟了可觀的場景。
(03-11 17:51)
回復
-
待秋:
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我的字是畫字,我的畫是寫出來的。
(03-11 17:50)
回復
-
待秋:
《蘭亭序》為例,其結體時而蕭散,時而緊結,不顯雕琢之跡?傊瑒菔菚ㄉχ。積點畫以成字,累字而成篇,在書寫過程中,一筆的筆勢往往左右著一個字的體勢,而一個字的體勢又會影響到全篇的氣勢
(03-10 17:36)
回復
-
待秋:
漢字各種書體本身常常具有特定的體勢,如小篆的縱勢,隸書的橫勢;正體的靜勢,草體的動勢,等等。
(03-10 17:35)
回復
-
待秋:
字的體勢是靠筆勢的綜合作用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呈現(xiàn)出較鮮明的運動趨向,如我們常說的某字取縱勢,某字取橫勢,實際上是說那個字表現(xiàn)出縱向或橫向運動的趨向。
(03-10 17:34)
回復
-
待秋:
王羲之書,用筆向背無一定之規(guī),盡得天然之妙。至唐,歐陽詢?nèi)”硠,得書之險勁;顏真卿取向勢,得書之寬博,然歐、顏之筆勢已成規(guī)律,故在天然方面終不及王。
(03-10 17:34)
回復
-
待秋:
向背之勢是極其精微的,如王僧虔《筆意贊》所云:“纖微向背,毫發(fā)死生!
(03-10 17:33)
回復
-
待秋:
可見,古人是將筆法與筆勢視為一體的。筆勢又可分為向勢與背勢。
(03-10 17:33)
回復
-
待秋:
《永字八法》則將筆畫徑稱為勢,依次為“側勢第一”,“勒勢第二”,“努勢第三”……其“努勢第三”云:“努筆之法,豎筆徐行,近左引勢,勢不欲直,直則無力矣”。“陮勢第四”云:“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
(03-10 17:32)
回復
-
待秋:
逆勢還表現(xiàn)在衄挫戰(zhàn)掣之法中,傳衛(wèi)夫人《筆陣圖》喻“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努”如“萬歲枯藤”,都表現(xiàn)了衄挫行筆產(chǎn)生的美感。
(03-10 17:32)
回復
-
待秋:
筆勢又分順勢與逆勢,順者暢也,逆者澀也。順勢易行但筆畫趨于浮滑,用逆勢者方能萬毫齊力,入木三分,故倡逆勢行筆者多。逆勢還表現(xiàn)在衄挫戰(zhàn)掣之法中
(03-09 17:01)
回復
-
待秋:
正因為勢在書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古代書家無不對勢孜孜以求。漢晉南朝時期,書勢成為一種文體,并出現(xiàn)了不少論勢之作,著名的有漢代崔瑗的《草勢》,蔡邕的《篆勢》,
(03-09 17:00)
回復
-
待秋:
書法的外在表現(xiàn)為形,有形必有勢。有了勢,文字就有了骨、筋、肉、血、氣,不僅具備語言符號的功能,而且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書法。
(03-09 17:00)
回復
-
待秋:
書法是人心的外化,書家借書法表現(xiàn)人與世間萬物的運動與活力,進而表情達意,。
(03-09 16:59)
回復
-
待秋:
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趨向。在古代書法理論中,與勢相關的術語非常多,如筆勢、體勢、氣勢、順勢、逆勢、仰勢、側勢、澀勢
(03-09 16:58)
回復
-
待秋:
即此推之,數(shù)字、數(shù)行、數(shù)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通篇的氣勢,才有了勢,
(03-09 16:58)
回復
-
待秋:
做到主次分明、上下呼應、奇正相生、疏密有致,如朱和羹《臨池心解》所云:“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
(03-09 16:57)
回復
-
待秋:
筆勢與體勢的共同作用使書法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氣勢。一幅好的書作不但要筆勢生動,體勢新穎,還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03-09 16:57)
回復
-
待秋:
“起筆為呼,承筆為應”。呼應之作用,在于將原來個自獨立的線條貫通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線條有呼應,就象有氣在流動,就象被賦予了生命一樣。傳統(tǒng)的書學稱為“引氣”、“血脈”,提出以“首尾呼應,上下相接為佳”。
(03-08 06:12)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