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妻被局长的粗大撑满小说,国产熟女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 ,晚上睡不着求个地址,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游戏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健康·養(yǎng)生] 舌尖上的殘忍:中國飲食黑暗面

2 已有 779 次閱讀   2019-11-07 18:03
舌尖上的殘忍:中國飲食黑暗面 

肚子空的時候,我們食求果腹,肚子空腦子也空的時候,我們滅絕人性。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熱播,越來越多的“吃貨”為中國的美食感到自豪,更有網友認為中國的飲食世界第一。然而,曾著有《中國人的飲食世界》、《中國飲食文化史》等書的王學泰研究員,卻指出中國飲食中的黑暗面。

兩種傷天害理的食材:魚翅燕窩

中國人發(fā)明了兩種暴殄天物、傷天害理的食材,一是魚翅,一是燕窩。這兩種食材在中國飲食上出現很晚,傳說源自明初,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到了明中葉了。

所謂燕窩,是金絲燕的窩,多筑于巉巖峭壁之上。金絲燕是比家燕還小的燕子,每年的3月到12月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南海繁衍后代。它用自己分泌的唾液和從海中銜來的小魚小蝦,在巖壁上筑巢以繁衍后代,筑這個巢需二三十天,金絲燕要在山海之間往來成千上萬次,它的堅韌與悲壯不亞于銜微木以填滄海的精衛(wèi)鳥。一些人冒著生命危險,把燕窩從絕壁上采下來,再被商人重金買下,用來煮粥煲湯。其實從營養(yǎng)學角度來看,其成分功能單一,是一種低營養(yǎng)食品。人們吃它,更多是為了炫耀。

更悲催的是魚翅。人們把鯊魚捕到船上,把兩個翅割下來,再將無翅的鯊魚拋回海洋,沉入深海中,無法游動、無法覓食,痛、餓、血流不止,最后在深海死去。魚翅不僅營養(yǎng)上沒有特別之處,而且其味道也來自好湯(如雞湯、鴨湯)的慢火細煨。人們吃它似乎僅僅是為了炫耀自己有錢,這個炫耀就使得鯊魚即將在大海中滅絕。

殘忍的傳統(tǒng)烹飪

唐代有個菜叫“明火暗煨燒活鵝”,就是用火烤活鵝,在籠子外頭置放很多碟子,里頭有各種佐料,鵝一被烤就渴,渴了就得喝碟子里的佐料,它一喝味就進了身體。后來的蒸活甲魚也是這路數,在蒸籠里面放置飲料碟,把甲魚活活蒸死。

清朝就更豐富了。

有種吃豬里脊的方法,把幾頭豬關在密閉的屋子里,拿竹竿追著鞭打它們,豬就一邊嚎叫一邊到處跑,到死為止,最后割下豬背上的一片肉作為食材。據說豬在臨死的時候,會將全身的精華集中到背部,所以這樣得來的豬肉經烹飪之后甘脆無比。

再有所謂的吃猴腦,得選長得好看的猴子,給它穿上花衣服,再把它放進桌子中間的窟窿里,只把腦袋露出來,用刀剃掉毛,再剝頭皮,把熱湯澆在它頭頂,最后用鐵椎鑿破頭蓋骨,食客用勺子挖來吃,猴子全程都在哀叫。

更恐怖的是吃驢,《清稗類鈔》里記載了這種吃法,先給驢喝酒,讓它喝醉,再拍打全身,把肉拍松拍散。地上釘四根木樁,把它的四肢捆住,再拿一根木頭綁在它背上,從頭到尾,這樣驢就不能動了。然后反復用滾湯淋遍驢的全身,將毛刮干凈,最后用極快的刀法切割它的肉。食客想吃哪個部分可到驢面前隨意選擇,一般下筷的時候,驢還沒死透。

殘忍料理下的看客心理

烹驢這件事不僅是對動物殘忍,其毒害的不僅是食客,也包括許多圍觀的人。國人似乎特別愛看槍斃人、殺人等“熱鬧”。魯迅說國人“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自先秦以來,懲治犯人,殺人不是找個背靜地方殺,而是“戮之市朝”,就是在朝堂的后邊人煙稠密市井中開刀問斬。殺雞來給猴看,是為了嚇唬普通老百姓。這就培養(yǎng)了人的殘忍性。

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不斷從野蠻走向不野蠻。不野蠻是什么?不僅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萬物萬類,不要動不動就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才是文明。獅子餓了它才吃兔子,那是食物鏈,但燕窩、魚翅并不在人類的食物鏈上,可人也要千方百計搞來吃,而為此不惜破壞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把吃當娛樂是缺乏精神追求

為嘴傷身,古人所忌,可是災難沒有降臨在自己身上時,人們會聽到許多豪言壯語,“死了也吃”“拼死吃河豚”“拼死吃……”為什么會這樣?我想這與長期以來我們把飲食生活當做娛樂、甚至是唯一的娛樂有關。

中國缺少終極關懷的宗教,缺少吃穿以外的精神生活肯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要不就很難解釋當前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娛樂方式也是空前增多,為什么無論是過節(jié),還是親朋聚會除了吃外,很少有其他項目呢?這是不是太單調?為什么我們沒有戶外活動,為什么不到大自然當中去?吃成了一種娛樂活動,大家伙聚在一起就是吃,八十年代初,我在成都杜甫草堂住過幾天,逢到假日,常有數伙青年人攜帶鍋碗瓢盆,面粉、餡料到草堂花園野餐——包餛飩,而不去參觀草堂內有關杜甫的陳列。

可能我們居住的地方也太狹小了,也可能人口分布不平均,也許這是后發(fā)國家的一種病態(tài)現象。但是不能否認我們的精神追求的確很匱乏。這在人群交流中極容易發(fā)現:一件東西擺在面前,我們第一個問題是,值多少錢?第二個問題則是,能吃嗎?只要是個有機物,大都會問能吃嗎?

飲食文化助長的特權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食物短缺的時候,誰有錢誰就能買到吃的,即使是特別艱苦的時候,米能貴到珍珠的價格,柴火像桂枝那么貴的時候,有錢人也能吃得起,買得起。這似乎可用“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來概括。誰錢多,誰就“更平等一些”。

困難時期除了一些極高級的干部按照配給才能吃得比較好以外,可以說95%以上的人都處在饑餓狀態(tài)中。當時城市工人工資平均四五十元,正常時節(jié)可以養(yǎng)三四口人,在困難時期,這點錢處處捉襟見肘,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飯館沒他們的份兒,只有過去的大資本家、當時的三名三高人員(名作家、名演員、名教授;高工資、高稿酬、高獎金)才敢問津。

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就是具體而微的中國文化。什么叫具體而微,就是中國文化的縮小件,就跟說女兒是媽**復制品似的,什么都像她媽。大體上中國飲食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子文化,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它身上全都有。

宮廷菜難吃還不健康

中國的皇權專制制度實行太久,所以皇上這一套東西受到人的追棒。實際上皇家沒有長壽的,中國出了400多個皇帝,活過70歲的不超過10個,過80的就只有清乾隆、南宋高宗,另外還有一個武則天,如果武則天也算皇帝的話。

宮廷菜未必是最美味的菜。因為宮廷制度上有很多限制,不可能讓食物的特點充分發(fā)揮。比如皇帝吃飯時不吃三口菜,就是為了不讓底下知道皇帝愛吃什么,吃兩口完了馬上就換。又如皇帝不能吃寡婦菜,都得拼菜,經過“拼”,菜肴剛剛出鍋的感覺就沒有了。

現在既然我們吃飽飯了,就應該追求點精神上的東西。過去缺少精神生活是因為吃不飽,還可以諒解,F在社會財富大大豐富了,90%以上的人都有飽飯吃,所以應該多追求點精神上的東西。當然我們不能指定別人應該追求什么,但每個人都應該追求點精神上的東西,別老停在什么“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有點精神上的中國,對吧?別把“吃”推到極端。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