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海派藝術館舉行媒體見面會宣布“海上大先生——劉春杰‘魯迅主題’藝術展”正式開幕,海派藝術館執(zhí)行館長張建華接受劉春杰作品捐贈并頒發(fā)收藏證書。
展覽由魯迅文化基金會、海派藝術館主辦,上海西區(qū)文化傳媒發(fā)展有限公司承辦,中華兒女美術館協(xié)辦,著名策展人吳洪亮策劃,魯迅嫡孫周令飛任學術顧問,共展出藝術家劉春杰立足當代、融合版畫、裝置,進行綜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六百余幅作品,全方面、多維度敘說魯迅先生與上海淵源,也呈現(xiàn)其12年來“魯迅活在我的藝術里,而我則行走在魯迅的世界里”的創(chuàng)作歷程。
色彩繽紛 腦洞大開
此次展覽,空間布局別具一格,各具特色,空間與作品對話,多維綜合藝術排陣,循序漸進,由深及淺,從暗至明,猶如書卷般依次鋪開。
步入《藥房》空間,295個藥匣子似的魯迅肖像墻鋪天蓋地,大膽而新奇的方式將綜合繪畫作品嵌入一個又一個凹凸起伏、緊密相連的方格之中,網(wǎng)格化布局錯落有致。
灰色列陣的邊界,突兀懸掛了一組25件《熱風》系列綜合材料作品。時間和風雨合謀,破損、皺褶、凹凸、斷裂、殘缺的舊報紙粘連在一起,丙烯顏色混合過往的時光涂抹,廢紙竟有了厚實,似乎變成了金屬,木刻魯迅被覆蓋、侵蝕、遮蔽,似有似無,或明或暗,成為了一種抽象符號,甚至杳無蹤跡,抑或為模糊飄移的風景。色彩時而幽暗、時而明亮、含糊不清。一如魯迅當年面對寒冽,以《熱風》相對,發(fā)出光和熱。
走出《熱風》便進入《迷陣》空間,首先看到課桌上放著拓印在舊報紙上的木刻魯迅。大先生猶在,仍在啟蒙我們。觀眾駐足,坐下,安靜地讀。起身前行,目光觸及那些蜿蜒縱橫、錯落懸掛裝置300幅魯迅形象的裝置,正反皆有內(nèi)容的畫框,紅線交錯,猶如迷宮。穿梭其中,彷佛游離于劉春杰的作品與魯迅的文字之中,在一種對立的和彼此消解的繁復中流轉。
離開憂郁,進入《影像》空間,敘述大家評說,以及藝術家劉春杰十余年持續(xù)魯迅題材創(chuàng)作。
《祝福》大型涂鴉作品是展覽最后一個單元。劉春杰與800多位觀眾朋友、藝術家朋友們共同創(chuàng)作長28米,高3米的巨制,強化了公眾參與的價值:天馬行空的兒童涂鴉,八十三歲老人的手筆,專業(yè)藝術家的筆墨描繪,有繁花環(huán)繞的魯迅先生……在此,魯迅似乎從未離開我們和我們的生活,魯迅的《祝!放c我們對他的《祝!吠凇
思想碰撞 對話無界
著名藝術家王劼音、盧治平、蔣鐵驪等出席展覽活動。展覽對話會也隨之舉行,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寶鋼集團原黨委書記、魯迅文化基金會首席專家劉國勝,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王錫榮,美術批評家徐明松、張立行,上海油雕院院長江梅,《藝術當代》主編徐可,出版人劉廣漢等就該展展開對話。
周令飛認為劉春杰關于魯迅題材的創(chuàng)作,無論木刻、水墨、裝置,其底色都是版畫,其精神都是中國新興版畫精神。正是直接承接上世紀30年代中國新興木刻最興盛時的路數(shù),才得以在今天大放異彩。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會副會長郜元寶教授認為,不僅魯迅的文學作品蘊含豐富的藝術信息,魯迅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也跨越了文學和藝術這兩個本來就不可分割的領域。在這意義上,劉春杰的畫展就是幫助讀者認識魯迅與藝術的一條色彩繽紛、令人腦洞大開的通道。
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談及劉春杰以魯迅為母題的創(chuàng)作,既是粉絲劉春杰對偶像魯迅的當代私想,也是智者魯迅對藝者劉春杰的創(chuàng)作錘煉。他的作品寓意著魯迅還在,還將授業(yè)解惑。
我們是否還需要魯迅?我們該如何解讀魯迅?我們又該如何面對虛無和重復的人生?從來如此便對嗎?這是一場空間與藝術作品的對話,這是一次對魯迅全新的多維藝術表達,在極致的純粹空間里,在多變的展陳設計中,以最親近的姿態(tài)走向魯迅,解讀劉春杰的藝術“私想”。
展覽將于9月3日結束,其間主辦方將邀請藝術家劉春杰與觀眾互動。
校對 陶善工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