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爭議千年的唐詩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這能有什么問題
文|四季文史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關于這首詩,有不同的聲音,很多人覺得有問題!
人民文學出版社八零版的《新選唐詩三百首》中說,這一句寫的是“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去了,烏鴉開始啼叫;中華書局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也做了差不多的解釋。時間是在“半夜”,所以才能和末句的“鐘聲”相呼應;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同樣說是“一個秋天的夜晚”。
這些還不足以顯現(xiàn)問題。
前文有說到,唐朝詩人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乃“孤篇壓全唐”,不過,在唐朝那個開放的朝代,各色詩人如“神仙打架”,層出不窮,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詩詞界大咖,張若虛、張繼等人也是“硬核”詩人。
就像一人一首成名曲一樣,能有孤篇留下的,在歷史上都享有崇高的盛譽。除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要數(shù)張繼的《楓橋夜泊》了。
流傳至今,這首《楓橋夜泊》可謂家喻戶曉,然而,這首詩卻存疑千年,尤其是里面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更是引起了很多同行的不解,大呼張繼犯了常識性錯誤。
北宋大詩人歐陽修說,作者為了貪求好句,以至于罔顧事實與邏輯,詩中“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句子就是典型,聽起來雖然很有詩意,但卻沒有寺院會在半夜敲鐘。
這個疑問引發(f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按理說宋朝的歐陽修是不會對唐朝的詩人產(chǎn)生嫉妒心理的,那么他挑出的毛病是否屬實呢?后來,有人在史籍當中真的找到了“夜半敲鐘”的證據(jù)。
晨鐘一響,群眠皆醒。暮鼓再擊,覺悟無明。
自南北朝開始,蘇州地區(qū)的佛寺就有在半夜敲鐘的風俗,被稱為“分夜鐘”,也叫“無常鐘”。因古時候沒有計時工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以官方或寺院的鐘鼓聲,來作為計時方式。地方夠大的話,還會安排更夫報時。因此,寺廟很自然地就承擔了報時的工作。
白居易曾寫過“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溫庭筠也有寫:“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狈N種證據(jù)表明,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在古代本來就是有的。
如果說這一句尚且可以解釋,后來卻有更多人對全詩開頭一句發(fā)起了質(zhì)疑,即:月落烏啼霜滿天。這句詩有什么問題嗎?
自歐陽修提出前面的質(zhì)疑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夜半鐘聲到客船”反推,“月落烏啼霜滿天”發(fā)生的時間大概是在夜晚,而且是“半夜”。
《唐詩鑒賞》中明確提出,這是一個秋季的夜晚(因為有霜),但“月落”則又可以分為多種情況。農(nóng)歷(陰歷)上旬,月亮在上半夜就會落山,中旬,月亮是在下半夜落下去,到了下旬就不一樣了,月亮差不多要到清晨的時候才會落下去。
而詩句中,被很多人認為的“烏啼”烏鴉聲聲叫喚,一般只會發(fā)生在清晨或黃昏,這么看來,這首詩爭議最大的“時間”問題,就發(fā)生在清晨,既符合“烏啼”,也符合“霜滿天”情景。
但根據(jù)人們查閱史料又發(fā)現(xiàn)另外2個延伸的問題:“烏”是不是指烏鴉,“霜滿天”究竟是怎樣出現(xiàn)的?
有史學家說,張繼聽到的不是烏鴉的叫聲,而是另外一種叫烏雀的鳥叫,這種鳥一般是夜里10多以后出來,這也符合了“夜半”的時間設定。也有人說詩句中的“烏”既不是烏鴉,也不是烏雀,而是蘇州地區(qū)特有的烏雞,這種雞就是天明時分啼叫。
以上兩種說法皆有可能,不過另外一種說法就顯得非常不靠譜。有人說張繼詩中的“烏”至“烏啼山”,這明顯不對,因為烏啼山恰恰因為這首詩才得其名,也就是說,在張繼之前,并沒有烏啼山的叫法,包括“愁眠山”也因張繼的詩而得名。
還有就是“霜滿天”,很多人也認為張繼是在“胡說”。但凡有點常識我們都知道,霜的形成,是在寒冷的天氣中,由地氣上升,在地面和草葉上凝結(jié)而成。張繼既然能看到“霜滿天”,簡直是胡說了。
不過有人曾替張繼解釋說,作者在漁船中睡覺,偶然聽到烏雀鳥叫喚后,探出頭來張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湖面上樹枝的倒影,而樹枝上早已掛滿了白霜,樹枝在水面上的倒影,可不就是“霜滿天”嗎?
有人卻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月亮落下去的時候,湖面根本就是漆黑一片,怎么可能再看到樹枝的倒影,分明就是張繼的思想在信馬由韁。
不過在小編看來,張繼的想象并非憑空捏造。有個成語叫繁星似霜,月落則星亮,“霜滿天”怎么就不可以理解為“滿天星斗”?詩詞文章的寫作手法本來可以充滿想象和夸張,所以這里不能單純地用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每個字每個詞,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不會走進作者的世界,也就不能身臨其境。
換句話說,你能說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有問題嗎?看似有問題,又沒有問題,可如果要從科學嚴謹?shù)慕嵌热シ治,李白是不是又是酒后亂寫呢?
近代學者俞陛云認為:唐代七絕佳作如林,就只有《楓橋夜泊》這一首傳到了日本,并且還是“凡婦孺皆習誦之”。可見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我們在欣賞詩歌意境美的同時,其實就是現(xiàn)實的升華,就像一部文藝作品一樣,可以有多種描寫手法,無論是“夜半”“烏啼”還是“霜滿天”,作者恰如其分的表達和描寫,無疑就是成功的寫法。
所以,這首詩沒有問題。
(圖片源自網(wǎng)絡,侵權必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