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比例不過半,“愛情”主題好口碑
根據(jù)統(tǒng)計,茅盾文學獎自1977開始舉辦,以每時隔2-5年為舉辦界限,共舉辦過9屆,獲獎小說共有43部。統(tǒng)計顯示,在這43部小說中,共有18部作品被影視化,占比僅為41.8%。在這些被改編成劇集或電影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之中,目前未開分的作品共有三部,分別為已于1977和1984年播出的《闖王旗》,已于2012年播出的《戰(zhàn)爭和人》和已于2003年播出的《英雄時代》。綜合這三部劇的題材類型,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均與歷史、戰(zhàn)爭有關(guān)。
在口碑前三的“茅盾文學獎”被影視化的作品中,共有兩部愛情劇。一部為年代愛情片《芙蓉鎮(zhèn)》,講述的是芙蓉鎮(zhèn)上的女攤販胡玉音在從“四清”到“文化大革命”這一系列的政治運動中,與“右派分子”秦書田發(fā)展出的真摯愛情故事。另一部是清宮愛情片《少年天子》,講述了清朝開國皇帝順治五歲登基、二十四歲夭折的戲劇性人生的故事。而口碑最低的《穆斯林的葬禮》則是一個年代戲,講述了在歷史背景下,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之故事。
有群眾基礎(chǔ)和制作經(jīng)驗,但市場考驗仍然嚴峻
能夠看的出,小說的故事年代跨越久遠,元素涉及時代變遷、家庭倫理和普民大眾,這種宏觀刻畫時代變遷和展現(xiàn)深刻人性的年代劇,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夠以此為底色呈現(xiàn)出生動的影視化效果。
但盡管如此,包括《人世間》在內(nèi)的多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卻很難在年輕人這個群體中掀起較高的討論度。而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至今仍未被改編。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這兩個方面:
首先,因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原著,多數(shù)含有年代元素,它們所講述的故事雖因涉及家族變遷或聚焦底層人民而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在這些元素中,卻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符合市場審美及審核制度的情節(jié),因此當“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欲被列入改編行列時,就勢必要做出大量刪減。
比如《白鹿原》原著中所存在的“人相食”(吃孩子)描述、田小娥的多場情欲戲等,和《人世間》在原著中存有的“同性戀”議題等等。
第二,“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如若要被影視化,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吸引除了中年觀眾群體之外的年輕人群體,前去觀看。因為現(xiàn)在電視劇的主流受眾是年輕人,原本的中年群體或不能成為收視及口碑的保證,因此諸如《白鹿原》這樣的“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雖然能夠斬獲8.8的口碑高分,卻在收視率與熱度上表現(xiàn)均很一般,這就說明,“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被影視化目前所面臨的市場接受度問題,仍然嚴峻。
看《人世間》如何改編:符合市場審美,接軌年輕觀眾
然而根據(jù)網(wǎng)絡統(tǒng)計顯示,在熱播劇《人世間》的觀眾畫像中,29歲以下的觀看人群已占到一半,其中大部分為24歲以下。雖然,數(shù)據(jù)會受到上網(wǎng)群體本身在年齡分布方面的影響,但這些數(shù)據(jù),已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年輕觀眾對于《人世間》的喜愛。那么,究竟這部劇的主創(chuàng)是如何擴展該劇的市場接受度的呢?
第一方面,為了符合市場審美及審核制度,主創(chuàng)們對原著中存在的“同性戀”等敏感議題均進行刪除或暗示化的處理。
第二方面,高度還原原著中能夠接軌年輕人觀念的場景或語句。其一主要表現(xiàn)在原著出現(xiàn)過的金句,或通過臺詞或通過旁白,在其被影視化后得到了還原或展現(xiàn)。像是女主周蓉為愛離家趕赴貴州時說的“好人生比好年華重要”及之后其同學蔡曉光到周家時所言的“崇拜是愛的基礎(chǔ)”等等。這些樸實簡單的文字,通透中含有哲理,能夠快速擊中年輕人的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在友情上,周秉昆和同廠兄弟們一起買豬肉后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熱血畫面和周志剛對于女兒周蓉離家出走后的無奈和其與對女婿馮化成的認可與轉(zhuǎn)變,均是對人類普世情感的細膩描繪。
我想,像《人世間》這樣的“茅盾文學獎”作品在被影視化的過程中,想要突破圈層用戶,便是要讓年輕人真正地滲透到故事中,與之共情,真正的感受故事,從這點來說,它做得很成功。
總結(jié):
盡管《人世間》的討論度比較一般,但其已經(jīng)形成了高口碑、高熱度和高收視的市場反饋。隨著近些年,“茅盾文學獎”作品的被影視化已經(jīng)陸續(xù)走向了市場平衡,相信未來,也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用細膩去打動觀眾的本心,成就出真正有話題,有市場又有口碑與熱度的“茅盾文學獎”影視化作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