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玄奘晚年被弟子質(zhì)疑,跌入水坑數(shù)天后去世,留下2字遺言鼓勵后人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這是明代吳承恩專門給自己的《西游記》寫的詩,算是一個另類的廣告,而西游記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的孫悟空更是被無數(shù)人視為童年。
不過,真實的西行可并非像吳承恩書里寫的那樣,玄奘一路上都有徒弟護在身邊,現(xiàn)實中的西行之路是玄奘大師用腳一步一步丈量著走過來的。
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更成為我國不可多得的歷史典籍之一,可偏偏這樣的人晚年并不幸福,甚至受到弟子質(zhì)疑,跌入水坑數(shù)天后便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去世所得兩字遺言,卻鼓勵亦或者警醒后人千余年。那么,這兩個字是什么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玄奘法師的故事。
玄奘西行
故事還要從玄奘的身世開始說起,真實的玄奘大師并非孤兒,也并非像《西游記》中所說的那么凄慘。
玄奘本姓陳,名祎、洛陽緱氏人
自小起他便對佛教有著不同于常人的見解,當時的唐朝正在李世民治下,唐太宗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讓唐朝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帝國。
彼時萬國來朝,佛教雖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了我國,但印度人來中原最頻繁的時刻卻是在唐朝,就這樣隨著印度使者的到來,諸多的佛教文化也來到了大唐。
對佛教近乎癡迷的玄奘,在13歲時便不顧家人的反對出家為僧,21歲便受了戒,自此踏破紅塵一生與經(jīng)書為伴。
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
隨著對佛教典籍愈發(fā)的理解,玄奘漸漸的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有的佛教典籍頗為駁雜,諸多典籍之間的理論甚至有相悖的情況發(fā)生,這讓玄奘十分不解。
難道佛祖還是一個兩面派?為了解答這個疑惑玄奘決定西行天竺,他想去看看原本的佛經(jīng)是什么樣子的,并把它們帶到中原王朝來。
當時,正值太平盛世家家戶戶百姓安居樂業(yè),很少有人愿意離開家鄉(xiāng)去外面走走看看,因此玄奘身邊既無扈從也無幫手,只有自己一個踏上了西行之路。
因感所說不一,經(jīng)典不盡相同,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不過,剛剛走到關(guān)隘玄奘便犯了難,他沒有朝廷下發(fā)的通關(guān)文書,此前曾多次向朝廷請求通關(guān)文書,但朝廷都覺得這個僧人是個瘋子,所以一直沒有下發(fā)下去。
從某個角度來說,玄奘前往天竺算是偷渡,一旦被發(fā)現(xiàn)最輕的罪行也是一個充軍。正當玄奘急的焦頭爛額之時,一群浩浩蕩蕩的災(zāi)民從邊關(guān)正緩緩前進。
原來,恰逢當年有旱災(zāi),皇帝特批災(zāi)民自由出入關(guān)避禍,玄奘便跟隨著災(zāi)民的腳步來到了邊關(guān),趁著守城的士兵不備一溜煙便跑了出去。
因饑荒許百姓自行求生。
自此之后,玄奘17年的獨行之路開始了,他一路經(jīng)過秦州、涼州、高昌、屈支國、大雪山走到了中印度。
他用腳步丈量大地,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夢想中的天竺,來到印度后玄奘進入了當時的印度佛教中心爛陀寺。
爛陀寺中的經(jīng)文典籍讓玄奘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發(fā)現(xiàn)大唐諸多典籍前言不搭后語的原因,是因為翻譯的不同所導致的。
這讓玄奘立志改變這一現(xiàn)象,他拜師爛陀寺的戒賢大師,與其一同學習佛法。
隨著玄奘佛法大成,他便與戒賢大師辭行回到了中原,據(jù)記載玄奘從印度帶回了經(jīng)書657部,其中梵文典籍526部,自己翻譯的經(jīng)文又有131部。
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
這些佛家經(jīng)典的成就和造詣,讓玄奘也成為了識宗的創(chuàng)始人,為我國古代佛教的發(fā)揚和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理說為唐朝做出如此貢獻,玄奘理應(yīng)被朝廷所嘉獎,但真實的情況卻并非如此。
英雄?敵人!
玄奘回國后受到了李世民的召見,李世民對玄奘十分喜愛,不僅賜他國姓稱其為御弟,更是為他興建佛寺。玄奘的事跡也被人廣為流傳,走到哪里都被百姓們夾道歡迎。
但這樣的好景并不長久,李世民很快便去世了,他的兒子李治繼位。一個是剛剛上位的皇帝,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僧人,我們不用想也知道李治對玄奘有多么忌憚。
為此李治很快就將玄奘軟禁了起來,沒有皇帝的準許,玄奘不得離開其所在的大慈恩寺。不過,玄奘一生經(jīng)歷了這么多的風風雨雨,也樂得清閑。
他一直在佛寺翻譯經(jīng)文,給學生弟子們講經(jīng)說法,生活也算過得去。李治為何偏偏和玄奘過不去呢?那是因為一件事,此事讓李治感到了不安。
最開始的時候,李治對玄奘雖說沒什么好看法,但也算十分尊重,直到有一天玄奘向李治上報,想要給自己去世的父母修繕一下陵寢,也就是墳?zāi)埂?/div>
李治自然同意了,不過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卻讓他無比,玄奘回家的消息不知被誰所走漏,一時間數(shù)十萬人涌入了玄奘了老家。
這自然讓李治感到擔心,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帝心深不可測,一旦你表現(xiàn)的比皇帝更得民心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畢竟皇帝不會允許天下有一個人的名望超越自己。
兩個字“得生”
玄奘被李治所軟禁后,生活雖然依舊如往常一般翻譯經(jīng)文,但玄奘的許多弟子卻坐不住了。當時,玄奘許多弟子并不是為了學習佛法而來,只是看著玄奘名聲大噪,因此來找一個靠山。
隨著玄奘被皇帝所舍棄,許多弟子也因此不告而別,僅剩十余弟子真心侍奉著玄奘。他們雖是真心學習佛法,但由于天賦不足,需要玄奘每時每刻的為他們講解經(jīng)文。
玄奘立志有生之年將他帶回來的經(jīng)書翻譯成冊,自然無法時刻為這些弟子講解經(jīng)文,這也讓許多弟子敢怒不敢言,畢竟他們的心里對玄奘法師還是無比尊敬和推崇的。
人生晚年選擇哪個一直在整理和翻譯經(jīng)文,長時間不運動導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深夜,常年不出門的玄奘法師卻突然要出門走走。
正巧夜里有一汪清水,水中倒映著天邊的殘月,玄奘法師賞月入神,一不小心就摔進了水中。
常年勞累所積累的舊疾,在這一刻徹底爆發(fā)了,玄奘法生很快便病入膏肓,沒過幾天便辭世了。
辭世之前,玄奘法師將自己身邊弟子叫到床前,有弟子問他關(guān)于佛法的問題,玄奘只回答了一句:
“得生”
說完了這些他便去世了,那么何為得生呢?得生且生、得死且死,玄奘法師的一生都在被時代推著前行,他也曾是少年仗劍天涯的高僧,游歷各地,參訪名師。
但在政治的漩渦中,卻不得不自困于寺廟了此殘生,不過玄奘并沒有因此便頹廢不堪,人不渡我我自渡,萬里千山我獨行。
由此觀之,對于玄奘來說死并不是一件讓他悲傷的事情,而是另外一種新生的開始,這兩個字不僅影響了他的弟子,還影響了后世人千年之久。
總的來說,玄奘法師為中國佛教的轉(zhuǎn)型和古代地理的立下了不世之功,他不僅僅是一位得到高僧,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冒險者和地理家。
對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