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見到葉其璋先生的一批風景畫,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一批有感覺、接地氣的繪畫,并充滿著探索精神,如果不知道畫家的年齡,更像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作品,其實葉先生已70開外。
在我的閱畫經(jīng)歷中,像葉先生這個年齡段一般都保持常規(guī)作畫程式,大多采用虛虛實實的方筆觸,四平八穩(wěn),沒有太大的形式上及風格上的突破,顯得畫面陳舊、了無新意。葉其璋早期也受到學院的嚴格訓練,掌握了許多規(guī)律與技能。他利用在國外的進修機會,拓寬了視野,并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藝術運動的起伏,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在吸收消化的同時,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語言。一路走來,他既有一條主線,又不斷變化自己的創(chuàng)作習慣。在個人風格一致的基礎上,他將畫面處理得變化有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根據(jù)作畫時的感受賦予每張作品各不相同的色調(diào)。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我們感到舒暢養(yǎng)眼,心曠神怡,富于哲思,又充滿童趣?芍^筆隨心走,游刃有余。
與葉先生聊天不會有代溝,初次見面,便有那種一見如故的感覺。先生儒雅健談,開明豁達,對生活充滿熱情,隨時關注身邊的新鮮事物,并愿意用行動來了解、吸納新知,是一個身心健康,樂觀敬業(yè)的長者。人心不老,畫能老嗎?人心熱情,畫豈能冷漠嗎?畫面能真誠地反映藝術家的心靈狀態(tài)。當了解了畫家本人,再看他的作品,我們就會突然想到“畫如其人”的至理名言。
中國的藝術家一般重視“基本功”,一生苦練不輟,不愿放棄已學的死板技術,唯恐別人不認識自己的功力,一旦掉進這個陷阱,若沒有足夠的勇氣是很難沖破出來的。葉先生深知這個道理:舍才能得,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放下形體塑造,可得到構成的自由;放下明暗調(diào)子,可得到色彩的發(fā)揮;放下空間概念,可得到整體結(jié)構的力量,從有法走向無法。如果非把他的繪畫歸類的話,其風格當屬“印象派”與“納比派”類型的延續(xù),以色彩明亮略帶裝飾性為特色,更注重平面化,有了很大的超越。在近期作品中,他探索現(xiàn)代及當代藝術的觀念轉(zhuǎn)換過程,從而提升了藝術家的內(nèi)涵修養(yǎng),自然地形成他對外部世界的主觀認知。尤其是多年的海外經(jīng)歷,東西文化的碰撞,使他的目光又從西方向東方回歸。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東方意蘊日漸濃郁。近年他多次返鄉(xiāng)創(chuàng)作了一批自然生態(tài)的作品。游走在這片有養(yǎng)育之恩的土地上,他找回了已逝去的家園,萌發(fā)了對故土的歸屬感。在葉其璋筆下,我們隱約看到黃公望、黃賓虹、林風眠、吳大羽的影像。
畫中國的油畫,以洋為中用,中西交融。這是有使命感的油畫家的責任,也是宿命。葉先生的探索已取得了成果,新的規(guī)劃更讓我們充滿著期待,憑葉先生的激情和一顆年輕的心,新的作品一定會讓我們眼前一亮。在此,也希望先生多保重,來日方長。
(本文作者系畫家、《中國油畫》主編)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