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們對參加“花花世界”展覽的兩個藝術家完全不熟悉的話,將很容易認為藝術家孫良可能是長期從事水墨畫創(chuàng)作的,而另一個藝術家陸春濤則可能是從畫西畫轉到水墨畫上來的。這是由于在孫良的水墨作品中,不僅顯示出了良好的書法與文學修養(yǎng),也顯示出了對傳統水墨畫全面、深入地把握——其中包括對程式化技巧、入畫標準、意境構成方式的精確表現。相對而言,陸春濤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水墨畫的表現框架,轉而借鑒的是西方表現性繪畫的某些元素,加上他特別強調色墨交混的效果與現代構成意識,所以其作品便與孫良的作品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非常有意思的是,實際情況與一般人的猜想恰恰相反。以孫良為例,雖然從1980年到1983年,他曾經有過從事水墨畫創(chuàng)作的經歷,但此后他一直是在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并以具有傳統絲織藝術特點、充滿幻想與人獸合一的圖像聞名于美術界。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都不知道他竟然還會畫水墨。我與孫良交往多年,說真的,在見到孫良的這批水墨作品之前,絲毫沒想到竟會如此精妙。更加重要的是,他在遵從傳統水墨美學原則的前提下,將個人的獨特感受也表現得非常出色,我認為,這一點就是許多長期從事水墨創(chuàng)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做得到。那色彩絢麗的花卉,還有那充滿詩意的秋蟬都很能說明問題。再以陸春濤為例,據我所知,他是從傳統入手的,也曾經下過很深的功夫。但他在嫻熟地掌握了傳統程式與技巧以后,并不是通過重復組裝古代大師的作品來冒充創(chuàng)作,而是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與現代審美追求,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現代構成知識、色彩知識與造型知識。此外,為了連接傳統文脈,他還很好地堅守了“以書入畫”與“水墨為上”的藝術觀念。比如,他新近創(chuàng)作的“墨荷系列”便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梢哉f,他是根據中國文化的“血型特征”合適地輸入了西方的營養(yǎng),所以他的新作在表達新藝術意境時仍然具有中國的美學待征。
在這里,比較一下這兩個藝術家的探索歷程,我們并不難發(fā)現:雖然他們的藝術之路、關注的對象與表現方法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十分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很注意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保持必要的文化張力關系,這也使他們最終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面貌。他們兩人給我們的巨大啟示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任何人都無法避免。只有正確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才能使之成為一種歷史性的機遇,而不是災難性的后果。因此,作為今天的中國藝術家一定要超越東西方二元對立的價值模式。即一方面要善于學習西方藝術中有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從傳統中尋求具有現代因素的東西。我們既不能像“原教旨主義者”一樣,以維護傳統純潔性的名義,拒絕學習外來文化;也不能像“民族虛無主義者”一樣,以追求現代化的名義,全盤照抄外來文化。否則,我們將無以在凸顯民族身份的同時,參與國際性對話。與此相反,任何頑固堅守單一的、原生態(tài)的民族藝術形式的做法,或者是盲目模仿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做法,都是斷不可取的。好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尚有大量的空白地帶可以讓我們去馳騁、去發(fā)揮,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
回顧粉碎“四人幫”以來中國當代藝術所走過的歷程,有一點很值得我們反思,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超越極左的“文革”藝術模式,很多青年藝術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是借鑒西方現代派的藝術觀念與方法。盡管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很多人的藝術思路,進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局面。但它同時也帶來了“去中國化”的問題。事實上,在西方藝術的牽引之下,當代中國藝術逐漸喪失了自身的語境。不管我們愿否承認,中國當代藝術并不是從傳統文化中自然延伸出來的。它的視覺資源、觀念資源都是來自于西方,若不加以很好解決,將會嚴重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地位。近年來,很多藝術家都意識到了“中國性”建構的本土價值,正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語境當中。于是,中國當代藝術正處在一個“再中國化”的過程中。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孫良與一些當代藝術家回溯傳統水墨的做法,是很有意義的,相信他們的藝術由此會有很好地發(fā)展。而陸春濤以中國傳統美學為基礎,向西方學習的做法則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意義。當然,強調與傳統的聯系并不是要簡單地重復古代大師的圖式技巧,這正如借鑒西方而不能抄襲西方一樣。在我看來,無論是由傳統進入當代,還是由當代進入傳統,重要的是強調兩者的有機融合。我注意到當前在強調向傳統學習的文化大語境中,有一些當代藝術家采取了簡單摹仿傳統水墨圖式的做法,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既沒有新的感受、新的圖像,也沒有新的意境與新的技巧。這也讓人感覺十分浮淺或表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重走老路,固守在封閉的框架內,即以傳統的方式繼承傳統,不僅根本沒法提出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革新方案,而且也不能完成發(fā)展傳統與更新傳統的歷史使命。因為傳統終究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抱殘守缺、泥古不化的做法,都只會使傳統走向衰落或死亡。反過來看,當一些人一味地照抄外來藝術時,則會使中國藝術淹沒在外來藝術的汪洋大海之中。更為糟糕的是,作為民族象征的中華藝術將逐漸趨向滅亡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