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回歸
濟群法師 著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問題是:
生命的回歸。
生命盛開在我們目光所及的每個角落,使世界充滿勃勃的生機,也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并發(fā)展。從廣義上說,不僅自然界的一切機體都蘊涵著生命的力量,甚至星辰和整個星系,也都有自身形成、發(fā)展及消亡的生命過程。
在一切生命現(xiàn)象中,人生無疑是我們每個人最切身也最關注的問題。人生,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所經(jīng)歷的過程,它由生活、生死和生命三個基本部分組成。
通常,人們最關心的就是生活。生活有兩個層次,一是基本生存,一是生存質量。
人活著,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色身離不開維持正常運轉的熱量,除了這最根本的一條,開門七件事也是我們每天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有些人福報大,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財富與生俱來。尤其是中國人,做父母的喜歡為兒女積聚財產(chǎn),好使自己的孩子一輩子不必為生存奔波。而在一些發(fā)達的國家,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健全,基本的生存似乎也不成問題。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為生存奔忙,天天上班,拼命打工,無非是為稻糧謀,無非是為保障家庭的開支。他們活著的目的非常單純,單純到只剩下"生存"兩個字。
其實,自然界中的動物:空中的飛鳥、海里的游魚和地上的走獸,它們和人一樣,也是為了生存、為了充饑而四處覓食。假如人類也僅僅是為生存而生存,那和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作為生命體來說,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只有人類才會在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之后,進一步追求生活的質量。
在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幾乎所有人都著眼于物質條件的改善。事實上,物質所能提供的幫助遠非我們以為的那么有效。因此,更為內(nèi)省的人便開始轉向精神的追求,講究生活品味的提升,即藝術的生活,宗教的生活。可以這么說,精神生活基于對自身的超越,是人類區(qū)別于自然界其它生物所特有的現(xiàn)象。
除了我們共同關心的生活話題,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和宗教家都在致力于生死問題的探討。作為伴隨人類一生的兩大屬性,生和死,既相互否定又密不可分。
如果將一個人的出生作為人生旅途的起點,那么,從他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每時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終點,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們的生,帶來了無法回避的死亡,就像約雷斯所說的那樣:"每個生命的經(jīng)驗均以死為方向,這乃是生命經(jīng)驗之本質。"
那么,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依唯物論者的觀點:生從父母來。"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媽媽生下我,我就有了。而死亡作為個體生命的結束,又意味著一切的消失。
依一般宗教的普遍看法:人在肉體之外,還有獨立的靈魂。人的肉體固然會在幾十年后敗壞,會受到時間的限制,會退出歷史的舞臺。但超然于肉體之外的靈魂是不死的,并將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得以延續(xù);浇痰慕塘x正是建立在這種對永生的期待上:有限的塵世生命在上帝的拯救之下,可享有上帝的生命,在他們虔誠的祈禱中,死亡作為通向天堂的門戶,又意味著新生的開始。
唯物主義者認為生命是物質的產(chǎn)物,形散則神滅,屬于斷滅論、一世論。雖然他們以科學為標榜,但所謂的科學方法,只能對外在世界進行研究和改造,在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上,卻顯得力不從心。相對于唯物主義者的結論,宗教家所提倡的兩世論,認為生命中有獨立不變的靈魂,又落入了常見,同樣是不究竟的。
佛教依據(jù)緣起的智慧對生命現(xiàn)象進行考察,提出了三世論,認為生命是相似相續(xù)、不常不斷的。生命不僅包括我們的現(xiàn)在,還有著生生不已的過去和未來。我們這一期的人生,僅僅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片段。生命像流水,從無窮的過去一直延續(xù)到無盡的未來;生命又像鐵鏈,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形式,僅僅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個環(huán)節(jié)。
從唯物論的角度出發(fā),人生的確很短暫?墒峭ㄟ^對佛法的學習,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其實是不死的。所謂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變,但同時也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那么,這和一般宗教所說的永生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佛教認為,能夠決定我們生命去向的,不是萬能的造物主,而是我們自身的業(yè)力,是我們的行為和心念。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不僅要關心現(xiàn)實人生的幸福,同時還要關心未來生命的幸福。正是基于對生命的整體關懷,佛陀在獲得圓滿解脫后,又為娑婆世界的眾生開示了有關現(xiàn)世樂、來世樂和涅槃究竟樂的原理。
如果將生死作為一期生命的開始和終結,那么生活就是生命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說,人生最本質的東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要想改變命運,首先就必須認識生命:生命究竟是什么?
詩人說:生命是神圣的謎,是機密的法則。
生物學家說:生命是蛋白質,是氨基酸。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說法都不夠完整。人作為萬物之靈,只有用智慧破譯出生命的密碼,才能更好地認識并利用我們的生命,而不是在對生命的敬畏中采取回避的姿態(tài)。
我們的生命由兩大系統(tǒng)組成:一是物質的系統(tǒng),一是精神的系統(tǒng)。物質就是我們現(xiàn)有的色身,即生物學家所說的,組成我們?nèi)怏w的那些成分。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帶著父母給予的遺傳基因。而我們的精神,同樣有獨立的生命系統(tǒng),有自身的遺傳信息,那就是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無始以來的業(yè)因。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相同的父母會生出秉性和資質完全不同的子女,原因是什么?因為每個人都是帶著獨立的生命信息來到世界,每個人的生命起點都不相同。我經(jīng)常說,學佛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工程。學佛的過程,是使我們的生命從缺陷走向圓滿的過程;是使我們的生命從煩惱痛苦走向解脫自在的過程;是從認識生命到改造生命的過程。明白了人生是什么,知道了解生命、改造生命的重要性,我們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呢?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加以說明。
一、認識的回歸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除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能夠對我們產(chǎn)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我們的人生觀念,幾乎每個人都在它的支配下生活。因為觀念和行為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觀念指導著我們的行為;另一方面,觀念也來自于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從哲學的意義上說,觀念就是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只有正確的觀念,才是建立幸福人生的保障。
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對世界求取認識的過程。遺憾的是:一般人的觀念往往是錯誤的。觀念取決于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我們的認識又往往以感覺為基礎。通常,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同自己的感覺,將我們所能覺知的事物和現(xiàn)象當作是唯一的真實。那么,我們的感覺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信賴呢?事實上,人的感覺是有問題的。
首先,我們的感覺非常遲鈍。在嘈雜的環(huán)境里,微小的聲音會被淹沒,使我們無法聽清,甚至完全感覺不到。聽覺如此,那我們的視覺呢?在黑暗中,即便是最亮麗的色彩、最優(yōu)美的風景也都形同虛設。如果不借助于科學的儀器,人類所能覺知的范圍極其有限:太小的東西我們看不到,需要顯微鏡;太遠的東西我們看不到,需要望遠鏡……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和故事中的盲人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僅憑我們的肉眼,僅憑我們的感官,我們能看到、能感覺的不過是大千世界所呈現(xiàn)的某個局部,卻忽略了它們背后更為巨大的整體和真相。如果我們不能充分了解這一點,而是執(zhí)著于我們對世界的膚淺認識,那么,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觀念,其準確程度無疑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我們的感覺帶有錯亂性。自古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月有陰晴圓缺,可是,月亮何嘗有過陰晴圓缺?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飛快地自轉,所謂"坐地日行八萬里",可是我們誰也感覺不到。很長時間內(nèi),人們一直將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紀,伽利略才首次觀測到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動。對于那樣的一個時代而言,他的發(fā)現(xiàn)是令人震驚的,是大逆不道的邪說,如果我們今天的認識還是停留在那個時代,大約也很難相信這一和我們的感覺全然不同的事實。
天上的星辰在我們看來,微小得似乎可以握在掌中,但天文學家卻告訴我們,它們中的許多,體積遠遠超過了地球。而其中的一部分,在我們看到的時候,早已不再存在,因為它們所散發(fā)的光芒,需要幾十甚至幾百光年才能抵達我們的視線范圍。當我們坐在輪船中,感覺兩岸青山在緩緩地移動,實際上兩岸是靜止的,是船的前進使我們造成了錯覺;當一支筆插在水中的時候,看起來象是彎曲的,那是水的折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那么,我們感覺的錯亂是否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得到糾正呢?現(xiàn)在,我們都在高喊相信科學,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科學標準。過去的幾百年中,隨著科學的進步,一些貌似真理的結論不斷地受到新的挑戰(zhàn),在不斷地被推翻。由此可見,在認識世界的問題上,我們的感覺固然是不可靠的,而處于發(fā)展中的科學也不是絕對的標準。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還要受到情緒的影響。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的缺點,我們也會看成優(yōu)點;而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他的優(yōu)點,我們也會當作缺點。當我們心情舒暢的時候,眼前的一切都顯得無比美好:陽光格外燦爛,天空格外明朗;樹木在向你點頭,花朵在向你微笑;小鳥在為你歌唱,蝴蝶在為你起舞……而當我們心情抑郁的時候,同樣的世界卻失去了色彩,籠罩在一片沉重的灰色之中。
親情和血緣,又使我們的認識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總顯得特別重要,時時都牽動著父母的心;而在不相關的人看來,這個孩子和千千萬萬的孩子不會有任何區(qū)別,甚至他在這個世界的存在都是可有可無的。熱戀中的男女,彼此把對方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樣神圣,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能對自己構成巨大的欣喜或傷害;對旁人而言,那至多不過是繽紛世界的一段小小插曲。
感覺的片面和情緒的影響,使我們對世界難以產(chǎn)生正確的認識。而在一系列顛倒的觀念中,名稱和實質的混淆,也是我們經(jīng)常所犯的一個錯誤。
事物都有名與實兩個方面。比如桌子:既有構成桌子的實物,也有定義桌子的名稱。那么,名和實究竟是不是一體的?事實上,名只是后天的約定俗成,是幫助我們認識和區(qū)分事物的符號。但我們往往不了解這一點,以名為實,并因對名稱的執(zhí)著,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
在生活中,我們最敏感、最在乎的名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名字。我們的名字,不過是父母為我們?nèi)〉囊粋代號,就像一號、二號一樣,并沒有特定的自性。但我們有了這個代號以后,就會執(zhí)著這個代號為我。當我們聽別人提到自己名字的時候,耳朵馬上會變得很長:是不是在說我?又在說些什么?如果聽到贊嘆和恭維,就歡喜;如果聽到誹謗和攻擊,就難過。對名言的執(zhí)著,使得我們無法忍受他人無理的謾罵。聽到別人罵自己是驢、是豬、是王八蛋、是笨蛋,就會無比氣憤,覺得對方在侮辱自己的人格。事實上,所謂的驢、豬、笨蛋,也只是假名而已。如果對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說:你是驢!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說些什么,也就不會因此而憤憤不平。
對名的執(zhí)著,又使得我們把虛假的現(xiàn)象當作實在的物體。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比如眼前這張桌子,假如我們用佛法的智慧透視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只是一堆材料的組合,包括木材、鐵釘、油漆及人工的制造。由這些非桌子的條件所組成的物體,古人出于使用的方便,為它安立了桌子的名稱。但它的存在是依賴于各種條件的組合,倘若有一天,組成桌子家族的任何一位成員提出辭職或病故,桌子也將隨之嗚呼哀哉!而桌子,也不是天生的就應當叫做桌子,在世界不同地區(qū),桌子有著不同的名稱,這并不會影響到桌子的功能。我們今天稱它為桌子,只是沿用了古人的習慣,若古人當初稱它為妖怪,那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桌子,就個個都是妖怪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現(xiàn)在聽到妖怪一詞,就覺得極其平常,更不會談妖變色。由此可見,名與實都是緣起的假相,其中并不存在獨立不變的自性。
人類認識上的另一誤區(qū)是永恒的觀念。我們希望自己及身邊的一切都能永恒:希望生命永恒、希望事業(yè)永恒、希望財富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人際關系永恒……然而,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沒有正確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希望財富永恒,就無法面對公司的破產(chǎn);希望家庭永恒,就無法面對家庭的破裂;希望人際關系永恒,就無法面對朋友的疏遠;希望愛情永恒,就無法面對情人的變心……正是因為對永恒的期待,才演繹出世間一幕幕的悲劇。
《金剛經(jīng)》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我們對所有現(xiàn)象都能進行這樣的分析,也就不會產(chǎn)生相應的執(zhí)著,從而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慢慢地,我們就能灑脫、自在了。
所以說,改變我們的命運,改變我們的人生,首先要從改變認識開始!要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開始!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的探討宇宙本體問題,至十六世紀逐漸轉向認識論,因為人類能否正確認識世界,是取決于認識能力的提高。
讓我們的認識回歸到世界的真實!
什么是世界的真實?就是如實地認識世界,讓我們的認識和世界的真實相符。如果桌子上有五個蘋果,在我們的覺知中也應當是五個蘋果,不要增益也不要損減,更不要根據(jù)自己的好惡為它安立各種美丑與價值的分別。
正確的認識要通過什么途徑才能獲得呢?通過修學佛法。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覺悟者,是宇宙人生真相的發(fā)現(xiàn)者,是解脫道的實踐者。時至今日,即使是在不同信仰的人們看來,佛陀也足以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正如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所說的那樣:"從我所見聞的大師或是哲人的著作中,從我所深入了解過的那些社會里,從西方人引為驕傲的所謂科學中,我究竟懂得些什么呢?即使把它們?nèi)釉谝黄,與坐在樹下的圣賢的沉思冥想相比,也不過是些片言只語吧"。
由此可見,佛法所闡述的真理,是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揭示,并不會因為時代的發(fā)展而落伍,對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佛法認為,無明就是對宇宙的人生的無知,是煩惱痛苦的根源,是罪惡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源。如果將無明比作黑暗,那么智慧就是驅除黑暗的明燈。而真正的智慧,只有依佛法的正見才能獲得。八正道作為佛法修行的基礎,即以正見為首,依正見建立幸福人生,依正見邁向生死解脫。
正見因緣因果,我們就有能力坦然面對種種順境和逆境。面對順境不會驕傲執(zhí)著,那只是過去種下的善因而招感,無法永遠擁有;面對逆境也不會怨天尤人,那只是在承擔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過錯,又能怨得了誰呢。能夠充分認識到因果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正確的目標,就可以為未來生命規(guī)劃出美好的藍圖。我們希望收獲什么樣的果實,就應該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從因地上改造我們的命運。
正見無常,我們就有能力客觀、真實地看待世界,從而擺脫對永恒的執(zhí)著。我們總是生活在永恒的情結中,希望身邊的一切不離不散,結果時常面臨事與愿違的痛苦。世事無常,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是暫時的,都要經(jīng)歷成住壞空的過程,都是處在相互的轉化之中。
正見無我、空,我們就有能力擺脫由我執(zhí)而產(chǎn)生的煩惱。我執(zhí)是貪嗔癡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殺盜淫妄產(chǎn)生的根源,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我們能夠從一己私利中擺脫出來,就不會有人我是非的糾纏,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困惑,更不會有損人利己的行徑。我們就能以廣闊的心量來包容他人,以慈悲的精神來關愛眾生。
二、自然的回歸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當大自然最奧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靈時,足以令我們心曠神怡。所以,讓我們的生命回歸到自然的懷抱!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世界是個大宇宙,而我們的身體則是個小宇宙。你看,地球的結構和我們的身體是多么地相似:地球里有溶巖和水,就像我們體內(nèi)奔騰著血液;地球上有巖石,就像我們體內(nèi)支撐著骨骼;地球表面有泥土,就像我們身上包裹著肌肉;地球上萬物茂盛,就像我們身上披散著毛發(fā);天空中時而烏云密布,時而萬里晴空,就像我們的心情,變幻著煩惱和欣喜;風暴來臨之時,可以讓大樹搖搖欲墜,就像我們發(fā)怒時可怕的脾氣;明媚的陽光就像我們燦爛的笑臉;紛紛的雨雪又像是我們悲哀的哭泣……我們和自然本是一體,我們的生活也本該和自然息息相關。
人類曾經(jīng)像動物一樣,完全依賴自然的給予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和自然的環(huán)境、自然的生活離得越來越遠,我們已經(jīng)無法回到過去,也已經(jīng)喪失了在純粹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的能力。
房屋的建造,使人類擺脫了最初的穴居時代,擁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但建筑的不斷發(fā)展,又將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禁錮在一片片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禁錮在一片片沒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使得樹木和草地都成了奢侈的風景。我平時生活在山上,有時從山上走下來,感覺整個城市里飄動著一股躁動不安的氣息。
是什么使我們背離自然的生活?是什么使世界的變化如此巨大?是人類的貪欲,是人類對物質條件盲目的、無止境的追求!我們通過不斷占有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占有吃的、占有穿的、占有住的……當我們擁有這一切之后,新的欲望又接踵而至。我們雖已不再有衣食之憂,不再有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窘境,但我們還是不會滿足,又會產(chǎn)生攀比之心:希望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要超過別人,服飾要比別人講究,住宅要比別人豪華,地位要比別人顯赫……在相互攀比中,衣食住行已演變?yōu)榇砩矸莸牡谰摺,F(xiàn)代人對生活狀況的不滿,已不是簡單的物質匱乏,而是在攀比中產(chǎn)生的失落感和挫折感。攀比又帶來了競爭,激烈的競爭使今天的每個人都活得疲憊不堪。每個人都在巨大的壓力下努力地適應著這個世界,努力地緊跟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
我總覺得,一味強調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有副作用的,甚至弊遠遠大于利。許多人向往日本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條件,但在我看來,東京是賺錢的天堂,生活的地獄。我到過東京,到處都是高度的喧鬧、高度的緊張,路上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幾乎和機器人一樣沒有表情,我不明白這樣活著有什么樂趣可言。原打算在那里做一至兩年的學術研究,結果一個月后就逃跑了。香港也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典范,整個城市就像座大百貨。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雖然物質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但對于人類的身心健康并沒有任何好處。在我眼中的香港,只是噪音和鋼筋水泥組成的鬧市,生活在那種沒有大自然滋潤的環(huán)境里,無論什么人都會變得浮躁而焦慮。
現(xiàn)代的世界,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被強烈的欲望所主宰,將物質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誠然,科技的發(fā)達使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我們的生活方便舒適;文明的進步使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可是,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在享有這一切的同時,又付出了多少代價?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們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賺錢,在"能掙會花"成為時尚的今天,我們輕易地丟棄了幾千年來奉行的知足常樂的傳統(tǒng),開始理直氣壯地拜金。那么,我們又是在用什么換取這一切?除了勞動和技術,我們更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付出時間就意味著付出生命。但在爆發(fā)的欲望中,我們已徹底地迷失了自己,把全部生命耗費在金錢、權力和名聲的積聚上,甚至無法抽出時間來反省自己的心靈,觀照自己的精神需求。
一味追求物欲,也使得人類失去了內(nèi)心的寧靜。貪婪所制造出的妄想,正魔鬼般啃噬著我們毫無防備的心靈,對財富的渴望使我們看不到欲望下隱藏的巨大陷阱,看不到欲望猙獰的另一面,使我們一生都為此爭斗不休。在家庭中,因為利益的沖突,導致了父母與兒女的爭斗,兄弟與姐妹的爭斗,丈夫與妻子的爭斗;在社會上,因為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家庭與家庭的爭斗,公司與公司的爭斗,行業(yè)與行業(yè)的爭斗;在國際中,因為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地區(qū)與地區(qū)的爭斗,民族與民族的爭斗,國家與國家的爭斗。
一味追求物欲,又是破壞地球環(huán)境的罪魁。在短短的百年內(nèi),人類以史無前例的規(guī)模企圖征服自然,對自然資源盲目的、過量的開采,使得地球在幾十億年形成的財富,幾乎耗盡了一半。我們對能源的過量開發(fā)又導致了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導致了各種自然災難,導致了地球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同時,也給我們?nèi)祟惖纳鎺砭薮蟮碾[患。
物質和財富是否是我們抵達幸福生活的唯一手段?人們在沒有事業(yè)、沒有財富時,往往會將事業(yè)和財富當作幸福的保障,事實上,這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在弘法的過程中,我遇到許多所謂的成功人士,雖然有著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財產(chǎn),可是他們連人生最基本的快樂都不能很好的享有。擁有豪華別墅,卻不能安然入眠;面對山珍海味,卻食欲全無。在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華生活中,他們又何嘗體會到幸福的感覺?
人類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怎樣才能生活得快樂?首先,我們要回歸自然,要學會享受自然的給予。大自然的一切:新鮮的空氣、純凈的藍天、迷濛的煙雨、柔和的月光、連綿的青山、潺潺的流水……這一切就在我們的周圍,大自然的美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接近我們生命的本質。只要我們把心事放下,隨時都可以在自然的懷抱中獲得自在;只要我們把欲望放下,隨時都可以在自然的饋贈中獲得滋養(yǎng);只要我們擁有平常心,不必付出任何的代價,就可以享受廣闊的天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這是一首告訴我們?nèi)绾蜗硎茏匀,如何擁有良好心態(tài)的禪詩。其實,人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使人類失去了生命的自由空間。生活在這種復雜的環(huán)境里,我們的妄想和煩惱空前地膨脹著。我們只是勞作而沒有閑暇,最終喪失了人類應有的靈性,忘掉了人生之根本。結果得到許多享樂,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我們只是在使用生命,卻忘了或是不懂得享受生命!
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使人類失去了生命的自由空間。生活在這種復雜的環(huán)境里,我們的妄想和煩惱空前地膨脹著。我們只是勞作而沒有閑暇,最終喪失了人類應有的靈性,忘掉了人生之根本。結果得到許多享樂,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我們只是在使用生命,卻忘了或是不懂得享受生命!
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又使人變得緊張而焦慮;貧w自然,可以徹底地放松我們的身心,因為我們不必和自然算計,不必和自然競爭,不必和自然弄虛作假。在大自然中,我們的心靈會變得簡單、清凈。我們可以在林間漫步,讓念頭安住在舉手投足的每個當下;我們可以在樹下靜坐,看花開花落,望云卷云舒;我們可以在巖石上小憩,讓思惟停歇,讓渾身的每一塊肌肉、每一個細胞,都徹底地松弛。
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對大自然賜予的一切熟視無睹。我們的心中裝滿了事業(yè)、家庭、財富,卻很少能意識到自然中最美好的存在,從來都不懂得去珍惜。尤其在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中心的今天,我們被利益所驅使,不惜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破壞人類唯一的家園。
新鮮的空氣還有多少?城市彌漫著各種廢氣,而鄉(xiāng)村也在日復一日地受到影響;干凈的水源還有多少?河流或是渾雜著工業(yè)廢水,或是在氣候變遷中逐漸干涸;茂密的森林還有多少?樹木的生長遠遠跟不上人類的濫砍濫伐……如果不能停止對自然的放肆摧殘,總有一天,我們會在親手制造的災難中首當其沖地受到制裁。事實上,災難已初露端倪,到應當警惕的時候了。千百年來,我們一直遵循著天人合一的精神,人類應該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愛護自然,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地享受自然,在自然中找到快樂和寧靜。
幸福的生活,完全可以從簡單的物質條件中獲得,因為人類的基本生存實在是所需無多。衣食住行就其原始意義而言,只具有簡單的功用:食物是為了充饑;服裝是為了避寒;房屋是為了休息;交通工具是為了代步。人類的需求本也不難滿足:當我們饑餓的時候,吃什么都有滋味;當我們瞌睡的時候,睡在哪里都香甜……
為什么今天的人會有那么多要求?生活中的許多需要,與其說是生存的需要,還不如說是社會使得我們產(chǎn)生的需要。人類的欲望正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滋潤下,在豐富的物質條件的刺激下,無限地增長著。而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又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煩惱和痛苦。所以,東西方的圣哲們,都普遍告誡我們要少欲知足。
一個人追求權力,就要被權力束縛;一個人追求事業(yè),就要被事業(yè)障礙;一個人追求財富,就要被財富捆綁……他們沒有時間,更沒有閑情。他們的所有時間,他們的所有生命都被用作了交換。我們一旦能夠放下這些,既認真承擔起我們在人世應盡的責任,又不使我們的心執(zhí)著其間,那么,我們就能體會到放下的自在,走也方便,睡也安然。我不從政,沒有體會過官場的應酬究竟有多麻煩、多累。但有時也會有信徒請我去吃飯,擺上滿滿一桌的菜,吃了三五樣后,根本就分不出各自的味道,每次都吃得我直想睡覺。這種感覺很像在鬧市中走了一回,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疲憊不堪。正像老子所說的那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
遵循簡單自然的生活原則,可以使我們的內(nèi)心變得更為單純;使我們不必將所有的時間用來為物欲奔忙,從而享有生命的閑暇。遵循簡單自然的生活原則,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保護地球有限的資源;使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減少由激烈的社會競爭所帶來的犯罪現(xiàn)象,乃至世界戰(zhàn)爭。
三、自我的回歸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中,一生都在為所謂的"我"而奔忙。為了我的事業(yè)、我的家庭、我的兒女、我的名譽地位、我的財富……我們所關注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自我這個中心。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有著神圣的地位,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正是因為我執(zhí),才導致了私有制的產(chǎn)生,導致了一切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正是因為我執(zhí),人類不但對"我"有著深深的貪戀,還進一步希望更多的東西為"我"所有。在家庭中,一方面體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的專制,尤其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使父母往往把子女當作自己的一部分,當作私有財產(chǎn)一般任意處置,固執(zhí)地以自己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去要求子女,無視子女的獨立人格,使他們活得痛苦不堪;一方面又體現(xiàn)在夫妻間的過分占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婦女們在很長時間內(nèi)只是男性社會的附庸,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
我執(zhí),使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嚴重的隔閡;我執(zhí),是造成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我執(zhí),又引發(fā)人生的種種煩惱;我執(zhí),還是社會犯罪的禍根。我們每天何止百次千次說到"我"。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我"呢?在生活中,我們有身外之物,有身內(nèi)之物。身外之物,包括我們的事業(yè)、名譽、地位,包括我們的信用卡、房子、汽車,還包括我們的妻子、兒女、朋友,以及諸如此類的一切。我們時常將它們作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標準,將它們和"我"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例子:若事業(yè)成功,似乎就高人一等,而職業(yè)低賤,又會自慚形穢;若家資巨萬,便覺得趾高氣揚,而身無分文,又會無臉見人……事實上,這些東西只是暫時地為"我"所擁有,都逃脫不了無常的規(guī)律。我們的名譽地位,無法永遠保有;我們的信用卡、房子、汽車,隨時都會更換主人;即便是我們的妻子兒女,也可能在聚散離合中變換相互的關系。由此可知,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們只是出于執(zhí)著,才將它們當成是"我"的一部分。
那么,我們的身內(nèi)之物,我們的生命體總該是我的吧?通常,每個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我們?yōu)樗烁冻鲆恍﹦趧,就會計較報酬、計較得失?晌覀円簧鷰资甑墓怅帲荚跒樽约旱纳矸⻊,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長,卻無怨無悔。這樣看來,色身似乎理所當然地代表著真正的"我"了。可我們再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色身也不過是四大的假合,F(xiàn)在醫(yī)學發(fā)達,人體的每個器官都可以像機器零件一樣隨時更換:當你的手斷了,可以換上一只別人的手;當你的心臟有了問題,可以換上合成材料制作的人工心臟;甚至換頭也不再是神話,不久的將來,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別人的頭,那個頭到底是不是你的呢?而且,我們的色身每天都處在不斷的新陳代謝之中:從嬰兒到少年、成年,時時刻刻都在成長,然后開始逐漸地衰老、敗壞,又有哪一刻不在變化中?肉食的人,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動物的肉;素食的人,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動物界,肉食動物的性格都比較兇暴;而素食動物則相對溫和許多。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們暫時住一住,我們無法永遠擁有它,更無法讓它永不敗壞。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我們還有一口氣在的時候,可以很活潑、很燦爛;倘若哪天一口氣不來,就該腐爛、發(fā)臭了?梢姡硪膊荒艽碚嬲"我"。
再來看一下我們的精神活動。我們的精神領域是一個錯綜復雜的世界,不會比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更簡單。在我們色身成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精神領域也在不斷地得到充實。就我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來說,我的觀念、我的知識,離不開小時候父母的教育,上學后老師的教育,以及走上弘法道路后社會所給予的影響。我現(xiàn)在所想的、所說的,都是長期以來一點一滴慢慢形成的。盡管,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表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不時地發(fā)表一些高論。但在我們?nèi)松拿總階段,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閱歷的豐富,隨著知識的增長,不斷地發(fā)生改變。盡管,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強調:我喜歡,我討厭;我快樂,我痛苦……我喜歡的時候,對方的缺點也是優(yōu)點;我討厭的時候,對方的優(yōu)點也成了缺點。我快樂的時候,渾身的每個細胞都在歡喜踴躍;我痛苦的時候,日月星辰也顯得暗淡無光。痛苦時的我,無法想象快樂時的我;快樂時的我,同樣無法想象痛苦時的我。那么,究竟是痛苦時的"我"代表著真正的"我",還是快樂時的"我"代表著真正的"我"呢?
"我"究竟是什么?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所謂的"我"其實是由許多非我的東西組成。而這些非我的東西,哪一樣都不能代表著真正的"我"。如果我們把它們當成"我"的話,人生就會充滿煩惱。
我們要以緣起的智慧來觀照人生,要充分地認識到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幻的。無論是財富、家庭、事業(yè),還是我們的生命,我們都不能永遠擁有,更不能將它們當作是真正的"我"。如果我們可以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減少對世間萬物的執(zhí)著,讓我們的心從物欲中解脫出來,從自我中解脫出來,再也不為它們所左右,從而保有心態(tài)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獨立。
我們也要以緣起的智慧來觀照心念,我們的思維中有種種不同的想法和情緒。有人說世道險惡,但我覺得人心更險惡。當我說到人心的時候,大家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的心,但我指的卻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心。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數(shù)的陷阱:貪婪的陷阱、嗔恚的陷阱、自私的陷阱、懷疑的陷阱、驕傲的陷阱、嫉妒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愚癡的陷阱以及不良嗜好的陷阱……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我們的心就會時常掉入這些陷阱中,讓貪婪、嗔恚、猜疑、驕傲、嫉妒和欲望支配著我們的生命。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我們的心就會時常沉迷在這些陷阱中而不自知,把眼前的一點私利當作生活的全部,被當下的一點情緒主宰我們的心靈。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我們就會缺乏辨別真相的能力,就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把這些原本非我的東西,當成是我,造成無盡的人生的煩惱和痛苦。
如果我們能夠通達無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確地認識自己生命,不再盲目地執(zhí)著身內(nèi)或身外之物為"我",不再被世間的無常變化所困擾。就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對每種想法的產(chǎn)生,都能清清楚楚;對每種情緒的出現(xiàn),都能明明白白,就不會心甘情愿地做他們的奴隸。
如果我們能夠通達無我的真理,才有可能開發(fā)出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尋找到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
自我的回歸,讓我們回歸到生命的本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