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上午,“感恩遇見--一舨精品書畫展”在西海岸藝投當代美術館成功舉辦。
出席活動嘉賓:
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黨組副書記 彭少華
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薛建波
瑞源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于瑞升
北方美術館館長賈衍彬
著名畫家 王偉
書畫家、學者、曾任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工作室導師、山水教研室主任、河北美院客座教授、江山問道水墨畫會會長 葛濤
北京廬靈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文鋒
新泰市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主席 陳廣秀
館長 宋忠義
青島理工大學教授、著名畫家 張志烈
山東省功勛攝影家、青島日報記者 王群
青島城礦集團董事長 楊寶臻
榮明美術館館長 李榮明
青島石油大學美術系主任 王志剛
西海岸新區(qū)收藏家協會主席 王衛(wèi)卿
央美源高考學校教學校長 王光東
書法家 楊賢玉
唐漢坊,著名畫家 鈕博
著名畫家 一白
私享藝術雜志社主編 王成業(yè),邵凱、蔡洪軍,
青島環(huán)球集團副總經理 尹郁武
青島油畫院院長、西海岸新區(qū)東區(qū)美術家協會主席 陳增慧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海岸新區(qū)東區(qū)美協副主席 張平
青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海岸新區(qū)東區(qū)美協副主席 于兆科
文物鑒賞家 管良澤
著名書法家 趙遠軍
山東美協會員、西海岸新區(qū)東區(qū)美協秘書長薛玉世等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現場
開幕儀式由青島油畫院副院長、青島西海岸新區(qū)藝投當代美術館館長尹珊主持。策展人陳增慧先生、著名畫家王偉先生、瑞源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瑞升先生以及一舨老師先后致辭。
感恩遇見——一舨書畫精品展研討會
彭少華:我在書畫方面是外行,所以我先做一個歡迎辭,首先我代表西海岸新區(qū)文聯,歡迎隋老師回家鄉(xiāng)舉辦畫展,也歡迎今天到場的各位領導、大師、以及喜歡書畫的老師們,能在正月十六這個時間歡聚在青島藝投當代美術館,作為青島西海岸新區(qū)美術家協會的開年第一展,我認為在這個節(jié)點舉辦展會足以說明我們西海岸新區(qū)美術家協會對于隋老師的重視,也足以說明隋老師的藝術水準與作品分量,人們常說萬事開頭好,后面便都更好,所以在我們西海岸新區(qū)美術家協會第一個活動就能邀請到隋老師以及隋老師的朋友、粉絲,說明我們今年西海岸新區(qū)東區(qū)美術家協會的工作也會越來越好。我來到文聯工作時間比較短,對于書畫方面來說是一只“菜鳥”,但來到展廳之后我請教了在場的很多老師,如何鑒賞畫作,我也希望在藝術的世界里面,收獲更多,接受更多的滋養(yǎng)。我是一只“菜鳥”,也代表了大部分觀者群體,從一個觀者的角度而言,內行人有內行人的解讀,外行人有外行的感受,我今天認真地觀看了所有的畫作,雖然有很多字看不懂,有很多畫也沒有辦法給出相對專業(yè)的解讀。
我談談給我的感觸,中國畫看重的是筆和墨,隋老師運用筆墨的功力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了,給我最大的感觸便是一種親切和自由。美的藝術作品容易與人產生距離感,讓人感覺只能仰視。但隋老師的作品會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人物十分生動傳神;在西海岸新區(qū)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作品,風格獨特,特色鮮明,我相信看過隋牟老師作品的朋友,會銘記于心。
從創(chuàng)作主題上,我認為把一個復雜高深的主題,表達的親切簡單才是大師的功力,陳主席也和我談到過,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束縛,要表達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我看到今天展出的作品之中,有菩薩、羅漢等一些具有禪意的形象,但是我在隋老師畫中看到的羅漢的形象,與寺廟中或他人的畫作中看到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很歡喜,也很自由,這可能就是金剛經中說的“不住于相”,這種自由歡喜的形象也給我們帶來了別樣的震撼共鳴。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到隋老師以及他的作品,但是有一種猶如故人歸的親切。
我有留意到隋老師的畫中也有一些菩薩的形象,這些菩薩給人的感覺也是放松親切的形象。讓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更加了解佛學,更加貼近佛學,讓我們理解到佛學的教義,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都是道場,都是在進行修行,這便是我感受到隋老師的作品所表達的含義。
我之前在手機上也看過隋牟的作品,但當到了現場卻感受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與震撼,這便是我個人一些心得。在我來到文聯這個崗位上的時候,我認為人不能什么都會,但是應該什么都學,至少是與工作有關的都要去用心學習。青島藝投當代美術館、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東區(qū)美術家協會,能邀請到隋老師來舉辦展覽,是對我們各個方面能力的認可,這個展覽也是給我們新區(qū)的藝術愛好者開眼界,也是為我們新區(qū)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隋老師的展覽可以說是意義深遠的,同時也能看出陳主席的良苦用心,從去年開始籌備,到提前很久就在和我討論這場展覽,包括公眾號的宣傳都是陳主席一個字一個字的在修改,萬事都怕用心,隋老師用心創(chuàng)作,讓我們感受到經典之中的魅力。陳主席為了我們新區(qū)的美術事業(yè)也在用心奉獻,包括尹珊院長也是在用心去策劃。我在文聯工作后的感受是藝術家們都不善言辭,但是做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我也代表文聯表個態(tài),文聯今后也會認認真真的為大家服務,文聯沒有領導,我們都是在一個平臺上為大家服務,多多交流,多多學習,希望我們的工作可以像文聯的口號樣“共文藝,共生活”,希望我們的文藝作品,可以給新區(qū)營造一個好的藝術氛圍。陳主席選擇青島藝投當代美術館就是為了讓藝術融入生活,在人流量如此大的一個場所,雖然場館不是很大,但是能真正讓人們接受到藝術的熏陶與滋養(yǎng)。新的一年文聯也會為各位更好的服務,也希望在場的領導,藝術家都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健康平安,所得皆所愿。
葛濤:我和陏牟兄很多共同的經歷,我們都是標準的青島人,我去北京已經十五年了,隋牟兄二十多年了,我們都是懷揣著理想遠去北京求學,游學,教學。隋牟兄的求學經歷以及藝術造詣一直都是我非常尊重的一個學長。為什么說他是學長,隋牟兄是盧沉先生的學生,我是賈又福先生的學生,我們共同都是中央美院教學體系出來的。
隋牟兄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藝術家。什么叫藝術家?我們當下的很多人,一說到畫,就談是畫人物,或是畫花鳥的。其實標準的藝術家應該是全能的,不該再有分別。你看齊白石、黃賓虹等這些藝術大家,他們都是全面的,所以隋牟兄的山水、人物、花鳥,書法乃至于鑒藏均涉獵,也都用了他最大的力量打了進去,這是我們從他的繪畫上能看到。中國繪畫,它是來自于傳統(tǒng)。隋牟兄的繪畫,他給人一個感覺,就是三筆兩筆。畫的極簡,他不像我們當下看到的很多繪畫,炫耀的都是作品有多大,有多少米長,而忽略了畫的有多好,有沒有學術價值。
我們看到隋牟兄的繪畫,一筆兩筆。它里面實際上承載的是千筆萬筆的濃縮和沉淀、這是一個辯證關系。今天畫展上,我們看到的大多數畫是禪意人物,觀音菩薩、羅漢、佛祖。其實禪意人物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大和尚貫休,宋人梁楷,法常、清代的四僧,這些都是藝術大師。
這些大師的藝術都是歸結在禪畫這個大語境中的,它實際上是形成了一個脈絡。如何從這個脈絡繼承,能繼承就很難,你不用說創(chuàng)新。但是還要把這個脈絡上的這種傳統(tǒng)文脈語境上的精神,做到有自己的風貌,我們講的特別的圖象形態(tài),這個在歷代乃至于現在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它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我的老師賈又福他曾經談過一句話,他說入古者深方能出古者遠。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從他作品中每個物象,乃至題字,人物上的每一個點乃至聚焦成的線和面,點線面中的關系,組織的非常精致。他畫的不是畫,他畫的是什么?我們內行人講他畫的是關系。他的畫是從筆墨關系發(fā)展到他的情感關系的融合。
青島有一個老畫家說的很好,張朋先生,莫讓理法拘活手,但使筆墨任縱橫。他是我從小敬佩并求教的畫家,他很早就看到了筆墨關系和繪畫情感中間聯系,因為學院派出來的人,非常注重筆墨關系,學術層面相對高,但是真實情感少。我們各地方的職業(yè)畫家,真實情感非常多,才華橫溢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很少真正能畫到學術層面的筆墨關系。
我們去看展廳里的作品,一張人物畫,隨便去看一條線的兩端,如果你看到的是有一樣的狀態(tài),那他就是個低手,他就不懂筆墨關系。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看畫途徑。
從禪畫語境中,我們會發(fā)現想變革是很難的。但是隋牟兄是有大智慧的人,眼光非常長遠。他是看到了這一條文脈邏輯發(fā)展的遠方燈火,禪畫文脈邏輯發(fā)展的遠方,是有星星點點的燈火。你沒有功力是看不到的。陸儼少先生在八十多歲的時候說,我怎么覺得中國畫還是有些光明,如果再給我二十年,我還能往前走一走。隋牟兄,他的大智慧就是他看到了這遠方的燈火。他堅定的、孤獨的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你讓我用幾個詞去形容他的畫,或者他的人。我們倆只見過幾面,偶爾在微信里頭暢談,這一談就不是一二個小時,我們雖然都在北京,但是有點距離。只能在微信里交流,談繪畫、談人生、談境界、談理想。我可以用一個詞去形容他的畫,我想了又想,最后歸結是熱鬧中的侘寂。為什么呢,他的畫樸素,生機,蒼茫,寂靜,你站在他的畫前面的,不管你處在什么熱鬧的環(huán)境中心都能靜下來。
侘寂是我們的唐宋美學,傳到日本后形成了日本美學的一個重要支柱。我倒覺得在這里形容隋牟兄的畫非常貼切的,熱鬧中的侘寂,大道上的孤行者。
我講了兩次孤獨,并不是說他人孤獨,它是一種境界。搞繪畫的人都知道,當你畫到一定高度,畫到一定層面的時候,你就開始孤獨了。為什么呢?你的畫已經脫離了大眾審美了。他是一個小眾的東西,他是個自我的東西。脫開大眾審美之后,他迎面而來的是什么呢?是學術層面的越來越高,個性的越來越強。他的所有的喜怒哀樂,實際上都是他自己和他自己在進行中,在繪畫里邊,這是一種境界。
繪畫中的孤獨,他會使一個畫家清醒的看清了自己。繪畫中的孤獨,他會使畫家同自己的良心在談心。繪畫中的孤獨,他實際上能將畫家看到他畫面中的人性。為什么在好的繪畫前你能留下淚來。那是因為作品融入了他所有的修養(yǎng),包括他所有的精力。他并不是我想的畫家都要畫兩筆技術換錢,這不叫藝術家。所以所有繁華熱鬧都會離我們遠去。但是,寂寞這種藝術的特質,它能延長藝術家的生命。隋牟先生他無疑是達到了寂寞高度的畫家,在在個時代是比較少有的。
金剛經有云,法布施的功德遠遠大于財布施。今天展覽我看到很多從青島和外地趕來的繪畫學子,如果他能在這個畫展上看到什么是好的藝術作品。如果他能在這個畫展上能看到隋牟先生所走過的艱苦的藝術大道。如果有這個念想,我也想走這條路試一試,這個畫展的意義就非凡了,主辦方,和隋牟兄也就功德無量、善莫大焉了。
鈕博:有幸能夠參加隋牟兄的展覽,說說我臨時性的看法。我對隋牟兄的作品一直非常喜歡,包括我的夫人。她是廣美畢業(yè)的本科生,我們倆都是他的粉絲。我就簡單說一下:隋牟先生的“線”有一種神秘感,有一種不能讓你釋懷的東西,能抓住你,這是我的感受。
在遠古時期有一個人仰觀俯察,遠思近取,用一實一虛兩根線解釋宇宙萬物。陰陽之道由此而生。也奠定中國文化的基調。同時也賦予了線條神秘屬性和信息含量。這個人就是伏羲。古時各部落有以巫的身份溝通天地的法師,我們看到的很多原始的巖畫,實際上都是這些人畫的。有很多我們能看清楚的形象,比如生活場景,狩獵場景等。還有一部分看不明白的東西,據說這些圖像是部落法師做法后呈現的一種圖像,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神性。實際上畫畫,畫的是什么呢?是人性以及人性深處延伸的一種東西,通過視覺語言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所以中國畫說低很低,說高很高。
我是說隋牟兄的線條有一種原始感,有一種神秘的含量。
清初的李漁編了一部《芥子園畫譜》,影響了日本的浮世繪,摧生了印象主義,改寫了西方美術史。所以說這根“線”的魅力是相當大的!熬”在西畫中作為一個獨立的符號出現,其實是中國的文化賦予了西方繪畫的靈魂。印象主義之前,他們的線只是打底稿的輪廓線,畫完了就沒有了,體會不到這根“線”在繪畫語境中最直接的作用及審美價值。
我想隋牟先生線條的魅力是文化積淀所至,是閱歷所至 ,也是他對書畫獨到的見解所至。他賦予了這條線豐富的 文化內涵,因此也就會耐品耐讀。這條線也就有了獨立的文化和審美價值。
我很喜歡隋牟先生的畫,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示。我經常翻看他的畫冊。從技術層面講,我曾經和他說過,這根線是怎么畫出來的,我怎么就畫不出來。咱們說技術,但是這里面可能是心理狀態(tài),文化心理,當你的認知達不到的時候,這根線是畫不出來的,法由心生,我是這么想的。就說這么多。謝謝各位聆聽。
陳廣秀:我與隋牟先生相識多年,亦師亦友,志同道合。曾多次參加過他的采風寫生、展覽,在一起交流的也很多,今天借此機會,談一下我個人對隋牟兄作品的賞析。對隋牟兄作品定位的話,我認為是新文人畫范疇,古代的文人畫主要是詩書畫印的結合,這些他都具備,并且注入了很多現代元素。好多人都說他的畫好,有感染力,但就是說不出好在哪兒,這就是藝術的玄妙之處,也是他一慣主張的樸素簡約卻意境深遠。今天我看了這些作品,主要是佛道人物。但除了這些,隋牟兄的山水、花鳥都是非常精妙的。這次場地有限,如果把隋牟老師的山水、花鳥一起辦個展覽,那將會更精彩。剛才大家提到線的問題,我很早也思考過,線是一個畫家獨有的特質,它是與生俱來加上畫家后天的修為從心里流淌出來的痕跡。你是什么樣的心就畫什么樣的線,齊白石就是齊白石的線,黃賓虹有黃賓虹的線,這就是自家語言。如能用鑷子把這條線夾出來,不看原作,業(yè)內人都能辨出出自那位作者。線就是一個畫家內在修養(yǎng)的外化,我覺得線是隋牟兄畫的靈魂,他的線打動了很多人。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認為還他個人品行和修為、修養(yǎng)的體現。潘天壽先生說過,畫畫就是苦修的過程,F在畫家成千上萬,畫出成績的不多。今天來看展的人很多,真正能讀懂隋牟兄畫的也不全是。隋牟兄的畫算是小眾,一般人看不懂,因為他已經達到非常高的高度。他是畫道上寂寞的修行者,一路苦修,方得自在。我一直關注隋牟兄的為藝過程,近幾年,他寫起了大草,畫面比以前更加自由更加靈動,使得線條更有豐富意味。畫畫就是解決一個線的問題,以點代線,由線帶面,形成自己的筆墨語言,我覺得隋牟兄做到了,而且很完美。隋牟兄的畫簡練、簡約,但不簡單,他把心底里的這根線注入他無限情感和人生體驗,吸引了很多人也打動了很多人。石濤云“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愿隋牟先生用他心里的這條線,在自由的水墨王國里,為眾生寫照,為萬象代言。謝謝大家!
一白:隋牟老師是我比較敬仰的一位藝術家。這個這么多年,我一直很喜歡他的作品。但是這種喜歡呢,我想可能是來源于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對人生認知的角度,才互相之間有共鳴。
在座談會上講中國畫,或者表達自己對中國畫的一些認知,往往是說不清楚,它的確也是說不清楚的一個事兒。首先,中國畫這個概念太廣,廣到什么程度呢?廣到中國人畫的都是。所以講中國畫這個事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前提,首先,就把這個范圍局限在,最代表中國畫精神的,最有中國畫特色的,其他畫種沒有的。這就不是泛泛的中國畫概念。它其實從宋代開始文人介入中國畫,然后逐漸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最能代表中國畫特點的文脈傳承。蘇東坡提出了中國畫的所有問題,一直到石濤解答了中國畫的所有問題。這是一個文脈。
文脈傳承是中國畫最重要的一個特征,也是區(qū)別于其他畫種的一個特征。
我自己體會到,隋牟兄的探索和實踐,恰恰是在這條線上走下來的,他也就打入了中國畫的核心。因為中國文人提出了很多中國畫理論,同時又結合了對人生和生命的認知。尤其是佛教對中國畫的影響,我們平時經常說禪畫、禪意。其實我理解的禪畫,不是你畫一個羅漢、和尚。我看隋牟兄的作品,他的禪意不在形象上。如果主要是在形象上,他恰恰不是禪畫。他真正的禪意,在整個的藝術過程,和生命的過程是融為一體。
我理解的中國畫是沒有線的,一筆就是一幅畫。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住在當下的,就會把當下所有的因緣、情緒、身體、以及所學的東西,以一種形態(tài)凝固在筆墨的每一個瞬間。保持了這種狀態(tài),這就是一種禪意,一種古意,這就是中國畫。也是區(qū)別于其他畫種最重要的一個點。其他畫種到了最高階段也是這樣的,但是表述方式不一樣。我們中國人。表述方式就是畫要有古意,有禪意,畫要表達你的生命的理解。只有這樣您這張畫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張平:看了隋牟先生的畫,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心靜,在這么一個煩擾的環(huán)境下,還能保持如此心境,實屬難得。剛才大家都提出了中國畫的“線”,我也在研究“線”,展廳里的作品,隋牟先生用了很多是枯筆,枯筆給人帶來一種靜寂的感覺,這是很難的。再有就是隋牟先生的作品造型夸張,這種夸張是在準確的基礎上進行夸張,也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這是他作品的特點。今天畫展來的人不少,不管懂與不懂,大家都有一種感受,每一位來參加展覽的朋友都對隋牟的畫有一種感受,就是對他作品的認可。
現在畫展很多,畫畫的人也都很牛。但是作品能給人以一種感受的不多。
我對禪學,佛學研究不多,但是看了這些作品,我很有感受,能得到很多啟發(fā),我感覺每幅作品能變成山水,因為我它的味道很好。品味,“品”實際上是指他的境界,“味道”恰恰是他的造型和筆墨。作品有了“品”,就到了高度了,也就夠格了。
隋牟(一舨):承蒙各位老師們抬愛!在座的每一位朋友的發(fā)言我都很珍惜,我很真誠的感謝大家有機會參入進來就專業(yè)的個人觀點,認知,學術的高度上來分析我的這些作品,也是給予了我學習進步指明了方向,我會繼續(xù)努力的做好自己。非常感謝文聯和油畫院提供這么好的一個環(huán)境來展示我的作品。
原本想著是在過年的時間里,通過這么一個展覽,大家聚一下,相互間多些問候與關注拉近各位親朋好友的情誼。
剛剛大家也都聽到了各位老師的發(fā)言,這些人都是我們專業(yè)里邊的“精英中的精英”都是開悟的智者,所言都非常的專業(yè),有學術,有觀點,雖然是在捧我卻又不失自身的專家風范,不落恭維之嫌,又倒出了真理,這就是學養(yǎng),是一種學術態(tài)度。這次展覽我們依托了油畫院,畫院本身就是一個學術機構,是做學問做研究的地方。所以我們做事兒,還是要按照嚴謹的態(tài)度去做。剛才大家說了很多,其實都在抬我,我臉紅了好久,我自己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真正優(yōu)秀的人是他們而不是我!我要繼續(xù)努力才不負各位老師的加持!
我覺得西海岸這個地方已經張開了懷抱迎接各位優(yōu)秀的老師們,以后我們可以常來常往。可以聯合起來多做的事兒,多做點專業(yè)的活動,把好的、優(yōu)秀的藝術奉獻給我們這方熱土,每年都把這事當成個事兒去做,一邊交朋友一邊做事兒,我覺得還是挺好的。還是要感謝大家。希望大家多聚多聊,多親多近,謝謝大家。
陳增慧:各位老師的發(fā)言從不同的維度把隋牟老師的人品、藝術塑造起來了。以前可能是一個比較平面的一個形象,現在豐富了,立體了。今天的研討會使我受益匪淺,我想在座的各位也有這個感受。
隋牟老師在當代中國畫壇是有重要的地位的,我很早以前就關注他了,我們都是西海岸人,我們在宋莊的時候,住隔壁很長一段時間,看多過很多學生跟隨他研習中國畫。關于隋牟老師的作品大家談的比較多,我就不深入探討了,我想談談我們青島油畫院、藝投當代美術館,今天的展覽我感覺很成功,站在藝術為人民服務的角度,我們的目的達到了。我們青島油畫院在大眾心目中是專業(yè)學習和研習的地方,很多人不敢冒然進去,但是藝投當代美術館是對公眾免費開放的,雖然我們這個地方小,但是我們堅持學術,辦有學術高度的展覽活動。今天隋牟老師展覽結束以后,緊接著會辦一個全國性的展覽,而且我們已經和新華書店達成共識,樓上2000多平方的空間可以拓展為美術館新館使用。
藝投當代美術館我們運營一年多了,也舉辦了十多場展覽。接下來我們會推出新人展覽,不管是你是偏當代性的,還是傳統(tǒng)性的,只要是有學術性的,我們都歡迎,借著今天這個展覽,把我們的計劃和大家講一下,同時歡迎各位書畫家來做客,辦展覽,把優(yōu)秀的作品展示給我們西海岸市民
隋牟(一舨),原名隋寶森。生于山東膠南,F居北京,書法家、畫家、收藏家。
作品欣賞
枯寂 33x33cm 2021年
雅集 33x33cm 2021年
蓮花 17x34cm,2021年
西來意 34x50cm(2022年)
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17x68cm (2021年)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生處 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7x68cm (2021年)
過江圖 23x33cm(2022年)
三念誦圖 33x33cm,2022年
和尚家風 33x26cm(2022年)
觀音大士圣像 17x23cm(2022年)
四念誦圖 34x136cm(2022年)
蓮花消息 136x34cm,2022年
持蓮觀音 136X34cm,2022年
羅漢圖 23X8cm,2022年
觀音大士 33X20cm,2022年
蓮花供佛 32×45cm,2022年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