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一幅畫承載了孟小冬和張大千的情誼,后來被杜月笙之子賣了180萬
一幅畫承載了孟小冬和張大千的情誼,后來被杜月笙之子賣了180萬
談到朋友,難免想起俞伯牙和鐘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也難免想起李太白和杜子美的亂世相交。一生里知交滿天下容易,得真心的友人,卻很難。想來當年杜月笙識盡天下名士,最終病榻送終的卻唯有一個陸京士。倘若遇上一個真心朋友,延一段至死的友誼,那也是很好很好的事情。
一九五二年的端午節(jié),香港。
不知是不是因為節(jié)日的緣故,平時都晚睡晚起的孟小冬,這天格外莊重,早早起來,收拾衣裝,就等在門口。她等的是一位故人,曾和師傅余叔巖相交,又和自己相識多年。但仔細論起來,卻是許久都不曾相見了。這位故人,即是畫壇圣手張大千。
張大千年輕時候,正是京劇大王譚鑫培的鼎盛時期。他很喜歡看戲,經(jīng)常瞞著師傅偷偷溜出去看戲。結果有一回老師問他有沒有看過譚鑫培的戲,他心里慌張,誤以為東窗事發(fā),然而他老師卻說戲曲和書畫之間也有共同之處,唱戲講究一唱三嘆,作畫強調(diào)一波三折,兩者也能相互促進幫助。一言如圣旨,從此之后,張大千名正言順地奉旨看戲。
三十年代,張大千旅居北平,常年住在客棧,這時候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余叔巖。相談甚歡,相見恨晚,余叔巖見張大千在北平?jīng)]個正經(jīng)落腳地兒,還邀請他去自己家里居住,不過張大千覺得兩人作息習慣大相徑庭,便婉言相拒。但兩人,已經(jīng)結下了很深的友情。
因為張、余兩人相熟,孟小冬又是余叔巖的愛徒,所以她和張大千也頗為熟識,算得上是忘年之交。后來,張大千和孟小冬先后寓居香港,來往更比從前密切了一些。
這年端午節(jié)他在著名戲劇評論家沈葦窗的陪同下前往孟小冬寓所,孟小冬向他行了個跪拜大禮,張大千急忙還禮,籠袖長揖。孟小冬起身時,做了個滿族請安禮,她曾拜滿族一位福晉為義母,熟知滿族禮節(jié)。當時,張大千身穿長袍,蓄須飄然,極其仙風道骨,孟小冬穿著旗袍,戴一副寬邊眼鏡,兩人行禮還禮,十分優(yōu)雅飄逸,這種風范已經(jīng)很少見,看得一旁的沈葦窗直呼好看,連聲說:“你們應該去拍電影!”
此次相見后,兩人在港又見了幾次。時至深秋,張大千決定離開香港,舉家遷居巴西。得知消息后,孟小冬帶著王瑞芝親自前往九龍亞皆老街青山別墅張大千居所,參加歡送宴會。席間,張大千提議,請孟小冬高歌一曲。她已經(jīng)多年未唱戲于人前,但為了張老,還是爽快利落的答應了,反串唱段《貴妃醉酒》。
她沒有穿著繁復行頭,甚至脂粉不施,一舉一動間,柔媚嬌羞,活脫脫就是一位國色天香的美人。席間有人輕聲嘀咕:“跟梅蘭芳唱的還真是一模一樣!贝_實,這段《貴妃醉酒》,孟小冬雖然是反串,卻如正宗梅派,甚至比梅蘭芳的嫡傳弟子更肖似梅蘭芳。就連張大千也看得連聲說精彩,他看過梅派戲何止千萬,孟小冬這一路數(shù),的確唱得極好,梅蘭芳本人來,也是挑不出錯處。
他只是可惜,孟小冬難得開嗓,他竟然沒有錄下來,不然縱使自己到了巴西,也能聽到如此天籟之聲。張大千有個女弟子名叫馮璧池,將大師的這句話告訴了孟小冬,孟小冬得知之后,特意在寓所錄制了一卷帶子,托馮璧池在機場送行時交給大師。兩者情誼,可見一斑。
后來張大千定居巴西,罹患眼疾,視力衰弱,醫(yī)生認為眼睛需要靜養(yǎng),不能作畫。年后又經(jīng)朋友幫忙,往日本東京治療。朋友高嶺梅前去探視,大師欣喜之下不顧家人勸阻,硬是畫了一幅《五老圖》送給高嶺梅。畫上人物栩栩如生,任是誰看了都不會相信這是出自視力衰微之人。
香港的眾多朋友看到此畫,都認為張大千并沒有生病,那不過推辭作畫的借口,唯獨孟小冬卻說:“大師當真身有眼疾,但是幾十年的繪畫生涯,必然已經(jīng)熟能生巧,就算是把眼睛蒙起來,也照樣能畫出畫來!边@番話傳到張大千耳中,不由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孟小冬也。
或許是為了紀念這場相知相識,張大千特意為孟小冬作畫一副。畫的是荷花。世間有繁花千萬種,大師偏偏選了荷花相贈。大約不是湊巧,而是另含深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幅畫經(jīng)由張大千手繪,在日本精心裝裱,置入特制匣子,輾轉(zhuǎn)從日本托人帶到香港。同時托去的還有他的一句話——這是在他心情最好的時候所作。相信孟小冬能懂,也只有她能懂。
一幅畫,承載半個世紀的情誼。孟小冬得畫之后,珍之重之,晚年定居臺北也隨身帶走。后來伊人芳逝,這幅畫為杜月笙長子杜維藩所繼承,他以一百八十萬新臺幣出售。印證著畫壇圣手和梨園冬皇友誼的畫作,就這樣流入人間,不得不說是遺憾至極。
這段跨越兩岸三地,甚至是半個地球的友情,那樣珍貴,也給予了孟小冬暮年時期難得的溫暖。后來孟小冬去世,遠在國外的國手張大千致挽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是“魂歸天上,譽滿人間,法曲竟成廣陵散”,下聯(lián)是“不畏威劫,寧論利往,節(jié)概應標列烈女篇”,算是對老友最后的送別。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