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其昌心里,他的字能“挑戰(zhàn)”王羲之,如今被納入小學教科書
在唐初虞世南、歐陽詢的楷書,奠定了“唐楷”瘦硬挺拔的特性,也讓王羲之的秀逸潤麗之風,在唐代問鼎書壇百年之久。
例如褚遂良、張旭、懷素等人,都以王羲之的飄逸瀟灑之風為宗,富有靈活多變的筆法,以及充滿韻律感的行筆節(jié)奏,提升書法的藝術性,也為書壇的發(fā)展帶來了活力與生機。
不過若是從客觀角度來分析,王羲之的秀逸典雅之美,容易使學書者在效仿時缺乏骨力,這跟王羲之書法本身并沒有太大關系,因為其字內(nèi)在筋骨遒勁沉著,但后人在體悟時有可能領悟不到這一點。
恰好筋骨跟雄健筆力,就像一個人的骨骼跟韌帶,支撐每個字的皮相跟氣質(zhì),讓書法煥發(fā)神采,所以唐朝中后期的書法家,為了強化書壇的筋骨之力和陽剛英姿,防止書法風格被局限,就開始走上雄健渾博的道路。
例如李北海就是這一風格的領路人,他原名為李邕,因晚年時任職北海太守,所以世稱“李北!、“李括州”,熱愛結交有才之輩,史書曾記載:“邕素負美名,頻被貶斥,皆以邕能文養(yǎng)士。”
他與杜甫、李白乃至交好友,甚至在他離世后杜甫痛哭曰:“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李白也傷痛不已,大呼:“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由此可見李北海確實是令人欽佩之才,他在書法上也獨具創(chuàng)造性,雖然取法“二王”,但沒有在魏晉的妍美清麗風姿上停滯不前,《宣和書譜》曾記載:“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
李北海后期的楷書取學了北碑的方嚴峻整、渾厚拙樸之態(tài),以外拓的筆勢,讓結體寬闊疏朗,重心穩(wěn)健,筆力雄厚,內(nèi)在筋骨十分勁健洞達,呈現(xiàn)磅礴大氣的陽剛之美,這也為后世顏真卿雄厚的楷書風格打下基礎。
而且李北海在放博的同時,也沒有失去王羲之的靈動流暢之勢,以圓融豐潤之筆塑造血肉,筆勢含蓄內(nèi)斂、彈性有力,帶有幾分溫和儒雅的氣質(zhì),點畫干脆爽利,字字剛柔并存、協(xié)調(diào)勻稱。
讓董其昌稱贊曰“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在他的心中其字能“挑戰(zhàn)”王羲之,如今李北海的書法被浙江省納入小學教科書,作為教科書《寫字》課本中的一篇,足以見其書法之精絕。
同時他將行書入碑,一改碑文的嚴謹肅穆之弊,為碑文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使許多絕妙的行書刻入石碑,流傳至今日,而且據(jù)說李邕生平曾撰寫了八百件碑文。
雖然這800件碑文沒有全部流傳到今日,但如今傳世的《葉有道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云麾將軍李思訓碑》等,也都是十分精絕的佳作,值得我們學習鉆研。
您對李北海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