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高超
注意。!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蘇州自古以來名人輩出,在明清時期,作為江南文化重鎮(zhèn),文人雅士更是呈現(xiàn)井噴式涌現(xiàn),這其中有一位詩、文、辭、賦皆工,對書法、金石之學(xué)也頗深造詣,且出身江南名門望族,是蘇州莫厘王氏第二十世孫,雖然名氣在今天并不響亮,但作為乾嘉時期知名學(xué)者,在清代江南文人圈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與才女曹貞秀的愛情故事更是傳為一段佳話。
清 周笠 曹貞秀像(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王芑孫(1755—1818),字念豐,號鐵夫、又號惕甫、楞伽山人,晚號樗隱老人、老鐵,清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其生平大略見于秦瀛所撰墓志銘以及族弟王瑬為其作的小傳《族兄惕甫先生傳》,《清史列傳》中也有其傳。王芑孫生平著述頗豐,有《碑版廣例》、《楞伽山房集》、《淵雅堂集》等。
坎坷的仕途
雖然出生于江南聞名的科舉世家,但和先祖王鏊開掛一般的科場人生相比,王芑孫仕途并不順暢,甚至可以說是坎坷,總結(jié)其一生就是一部追求科名的血淚奮斗史。從乾隆四十年(1775年)補長洲縣博士弟子成為諸生開始,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皇帝巡幸天津,例開召試之典,才終“得名列試一等”,“欽賜舉人出身,準(zhǔn)一體會試”,第二年即乾隆五十四年,第一次參加會試,無奈落第,其后更是“累舉進(jìn)士不第”。
清 王芑孫書札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因為這一年正值乾隆帝70歲壽辰,加開恩科鄉(xiāng)試,無奈依然落榜。科考受挫,同時岳父曹銳被派往京城任職,王芑孫選擇前往京城尋找機會。雖然前往京城,但其對前途如何并不樂觀。為此作詩感懷到:“出門各有為,此行極無名。家門久荒墜,辛苦亦早更。操觚二十載,生計非所營。讀書量雖滿,求舉術(shù)未精。區(qū)區(qū)抱微尚,徒得狷介聲。狷介誠所安,寧免餒在耕。生男不得力,難為父母情。吁磋不可說,仰視天宇青。”詩中盡顯落寞無奈、頹喪之感。
事實也的確如此,客居京城之際,先后受邀入董誥、梁詩正、王杰、劉墉、彭元瑞諸顯宦家為幕僚,負(fù)責(zé)為諸人代筆,“司奏章之事”。身處京師繁華之地,又為顯宦幕僚,雖衣食無憂,生活安定,但壯志難酬,常以詩訴志:“處貴難為富,處賤難為貧。未能境辟穀,粥飯常依人。乞食長安道,六見梨花春。殘杯與冷炙,杜陵語酸辛!不僅如此,在給友人的信中也多傳達(dá)出失望、不甘之意,“昨春闈榜發(fā),又復(fù)失之,大是惘惘。目下亦無他法,且再過明年一試。若再不得,當(dāng)決計挈家南下矣!
清 王芑孫行書詩軸 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元年(1796年),這一年因乾隆傳位于嘉慶帝,加開恩科會試,可惜王芑孫依然榜上無名。四月,王芑孫以舉人身份被選授為江蘇省松江府華亭教諭。多年的辛苦終于得以授官,以現(xiàn)在的人看來,應(yīng)該是值得慶賀的事。但實際情況卻是,明清時期選拔官員最看重進(jìn)士身份,舉人和進(jìn)士在未來的升遷和地位上具有天壤之別,二者即使做同一品秩的官,一般舉人身份也不敢和進(jìn)士出生的人平起平坐。如果不是經(jīng)歷多次會試落榜,舉人都不會愿意以舉人的資格去選官做的。不僅如此,王芑孫被授予的還是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的縣學(xué)教諭,這樣一個未入流的官職,一度還與當(dāng)時的吏目、典史之類混同為“雜職”。在赴任之際,京師好友為其踐行,錢塘的吳錫麒對其說道:“儒以道得民,此官不賤;學(xué)而優(yōu)則仕,如日之升”,雖然是為了安慰勉勵王芑孫,但也從側(cè)面說明了當(dāng)時士人對舉人選官和教諭這一官職的不認(rèn)可的。
一次次的失望使得王芑孫萌生退意,加之,其夫人曹貞秀也有“偕隱之心”。嘉慶四年,王芑孫再次奔赴京城參加會試,可惜依然不中。于是,眾友人為其“納資改京秩,補國子監(jiān)典簿銜”。嘉慶五年(1800)閏四月二十三日,其父王寅熙去世,王芑孫為此丁憂解職,返歸故里,結(jié)束了自己的科舉求仕生涯。隨后旅居揚州,任真州樂儀書院院長。晚年返回蘇州,以著述終老。
清 王芑孫、曹貞秀行書楷書詩合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一生共參加了五次鄉(xiāng)試,六次會試,歷時25年之久,足見王芑孫對科舉之途的執(zhí)著。雖屢試不第,但并不表示王芑孫沒有才能,恰恰相反,王芑孫從小就很有讀書天賦。史載其“幼有異稟,年十二三,即能操觚為文”,秦瀛更是評價:“其名橫鶩一世,光氣照耀,不可掩抑。世之人稱之無異辭!總結(jié)其屢試不第的原因除“不屑為時俗科舉文字”、“文之不從時好”是主要原因外,恃才傲物,不愿意趨炎附勢也是重要因素。秦瀛就曾說道:“顧性簡傲,少可多否,不肯從諛,遇公卿若平交,人又以是鐵夫狂,而鐵夫乃坐是益困!清代的著名學(xué)者法式善也評價其“性拙文固醇,狂直與世忤”。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也曾說過:“鐵夫之為人如其詩,崢嶸傲岸,無一字寄人籬落下,而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自有一種不可磨滅之氣。”況周頤在《香東漫筆》也記述了權(quán)臣和珅因王芑孫不愿意依附于自己而奏!懊魍ò瘛敝拢“長洲王惕甫芑孫素有才名,上計時,和相欲致之門下。王拒之,不通一刺。和深憾之。會試王中明通榜,和特奏停止,將榜撤回,會試明通榜,遂自庚戊永遠(yuǎn)停止矣!(雍正、乾隆時期,在會試落選卷內(nèi)選文理明通的舉人于正榜外續(xù)出一榜,名為“明通榜”。)
清 王芑孫法時帆札(2通)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辭章之學(xué)譽海內(nèi)在治學(xué)上,王芑孫反對內(nèi)容空虛,逃避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更不屑于以古代經(jīng)傳典籍的詞意作注釋和解釋的訓(xùn)詁考據(jù)之學(xué),認(rèn)為是“空言經(jīng)訓(xùn),尚非探原之論”。正如其在《答翁覃溪先生書》中談?wù)撈缴鸀閷W(xué)志向時說道:“王芑孫懵學(xué),無所知曉,生平取大意,頗不欲流連風(fēng)月為詞人以沒世,并不欲屑屑為訓(xùn)詁考訂家言,以幽窘于名物象數(shù)斷爛無謂之中。”在他看來,真正可以探源的學(xué)問,是“古文”,也就是唐宋時期韓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以質(zhì)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達(dá)思想為特征的文章形式。其對古文的推崇就連日常交友也皆是談?wù)摴盼模?span style="font-weight: 700; border: 0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旋為北游,忽忽二十年,士大夫類以詩歌相取質(zhì),莫言古文。惟無錫秦君小峴、建昌魯君絜非、閩縣龔君海峰、偃師武君虛谷,謬以相推,每見盤礴無晝夜,不參他語!
為了“承學(xué)治古文”,王芑孫認(rèn)為需要“融匯于群經(jīng),旁貫小學(xué)”和“平日修身飭行”相結(jié)合,才能最終體悟古文的精髓奧義,“夫?qū)⒊袑W(xué)治古文……導(dǎo)源于身心性命之間,究觀于上下天人之際,本其所不容已者發(fā)為言,而又裁之以國家之掌故、朝廷之令典,如是然后行之以馬、班之法,運之乎韓、歐之體,無難易平險高下,而一歸乎心之所安,與夫義之所止,非是者不為能。”
清 王芑孫行書七言聯(lián)(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正是這樣的治學(xué)思想,深深的影響了王芑孫的辭賦創(chuàng)作,才使其得以創(chuàng)作出《讀賦卮言》這樣一部在清代乃至整個賦論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著作。書中主要探討了賦的源流與流變、體裁、創(chuàng)作、獻(xiàn)賦和試賦制度、注賦與和賦以及賦學(xué)之根柢等方面的問題,構(gòu)成了賦學(xué)較完整理論體系。作為清代中期極具代表性的賦學(xué)批評論著,《清朝續(xù)文獻(xiàn)通考》曾評價其為:“蓋近人之善言賦,無有過于是書者!
不僅賦學(xué)上成就巨大,王芑孫的書法也為當(dāng)時士人所稱頌。葉廷琯在《鷗波漁話》中評價其書法“吳門自明季以來,書家用筆皆以清秀俊逸見長。至芑孫,始以遒厚渾古矯之,遂為三百年所未有!其書法深受劉墉的影響,王昶在其編撰的《蒲褐山房詩話》一書中即有“(芑孫)工書仿劉石庵相國具體而微”之語。
劉墉也非常認(rèn)可王芑孫的書法,覺得王芑孫的楷書和元代著名女書法家管道一樣升端莊大方,自由率意,“惕甫楷法甚工。此書蹊徑不同,嘗見管夫人與中鋒書,不似松雪,又一帖,又甚似!王芑孫在《淵雅堂編年詩稿》的《銀河篇》也有“小詩宜宋亦宜唐,細(xì)楷臨歐不臨趙。”認(rèn)為在書法上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歐陽詢和顏真卿的,而趙孟頫雖集晉唐書法之大成,但過于“遒媚”。
元 趙孟頫楷書張總管墓志銘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用小楷成就了愛情雖然仕途不得意,但王芑孫卻在個人感情上有了收獲。辭官后,王芑孫遍交天下文士,偶遇同縣曹銳,同為落魄文人,二人惺惺相惜,在得知其喪偶多年后,曹銳將自己的長女曹貞秀介紹給他。王芑孫猶豫之間,曹銳隨手拿出一頁宣紙給他,王芑孫瞬間被紙上清秀的小楷字體所吸引,遂對曹貞秀心生愛慕之情,最終成就一段姻緣。曹貞秀,字墨琴,號長洲女史,安徽休寧人。能畫梅,工書法。所臨十三行石刻,士林推重,流傳有詩文集《寫韻軒小稿》。葉廷琯在《鷗波漁話》評價其為清朝“閨閣第一”。
在書法上曹貞秀獲得了相當(dāng)大的榮光,當(dāng)時的書法大家劉墉對曹貞秀的書法多有褒獎之詞,在為曹貞秀所書的《花蕊夫人宮詞百首》所題的跋中寫道:“花蕊夫人《宮詞》,警拔不及王建,而婉約多風(fēng),亦自可傳。此書勁健塵韻,庶幾坡公所云小楷清絕,規(guī)撫歐也!不僅如此,劉墉還親手為她題寫“寫韻軒”齋號。
清 王芑孫、曹貞秀行書楷書詩合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二人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完婚,王芑孫為此寫到:“甲辰八月廿五日,墨琴來歸于我。嘉禮既成,披幃一笑。孰華予于歲宴,忽燕婉于良時。結(jié)契三生,深談一夕,幾歲傾吐盡矣。即事成詩,補房中之逸奏。為前秉燭,試墨琴奩中硯”,表達(dá)了得遇佳人的喜悅之情。曹貞秀也為此作了《合歡詞四首》詩,詩中“不賦《周南》賦《白頭》”、“煨芋煎茶伴一生”等句,傳達(dá)出白頭偕老,相守一生的期盼之情。
王芑孫也非常欣賞妻子的才華,在為妻子曹貞秀的別集《寫韻軒小稿》所作序言中稱其“無金粉之好,所好作詩寫字”,且“以書稱于世人”。曹貞秀善于書法,尤其擅長小楷書法,其傳世之作也多為小楷作品,王芑孫曾寫到:“墨琴終日寫《蘭亭》,小楷能摹《磚塔銘》。朝士商量爭購取,冷金裝拓上圍屏!傳達(dá)出對其妻能以小楷臨摹《磚塔銘》而引以為傲。
清 曹貞秀楷書文軸(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在中國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舉從政、治學(xué)為文的基本手段,是一種最為常用和實用的字體,因此,歷代書家多能寫小楷。曹貞秀作為一介女流,在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其深厚書法功力,更顯得可貴。王芑孫對其夫人曹貞秀的書法頗為得意,“余婦墨琴少而好詩,長而好書”,意思是我老婆年幼的時候喜歡作詩,長大后熱衷于書法,言語中充滿了“嘚瑟”之意,二人兩情相悅,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欣賞妻子的才華,王芑孫還非常支持妻子舞文弄墨。其在為曹貞秀的別集《寫韻軒小稿》所作序言中提到妻子在學(xué)習(xí)寫詩之后,“墨琴亦自樂之,無倦色,以其自喜文字之間,自幸得托于山人”。作為旁觀者的丈夫似乎內(nèi)心也認(rèn)為,妻子在“困苦中日不暇給”的家務(wù)生活中操持忙碌,遠(yuǎn)不如舞文弄墨有意義,甚至因此更加肯定這段婚姻。
清 改琦曹貞秀列女圖冊(之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乾隆五十六年,王芑孫將歷年所作并夫人貞秀之作以次編錄,題為《楞伽山人初集》:“乾隆辛亥自編初集,自春徂冬,以次畢錄,并山妻《寫韻軒小稿》,一囊貯之,而其背。時臘月廿有三日!真正做到了用實際行動支持妻子的文化創(chuàng)作。
王芑孫從“早年心雄氣盛,懷用世略”,后中年為高門顯宦之家幕僚“司奏章之事”,且歷經(jīng)多次科舉打擊,壯志不酬,最后晚年與愛妻居鄉(xiāng),潛心著述。雖一生科舉不得意,但夫妻二人琴瑟和諧,詩書契合,相知相守,直至終老,這大概就是最美好的愛情吧。
參考文獻(xiàn):
1. 眭孜:王芑孫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07年.
2. 黃仲舒:王芑孫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9年.
3. 張建:從江南科舉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門:蘇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9年.
詹杭倫:《清代律賦新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年版。
4.《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5.《清史列傳》卷七十二《文苑傳三》
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xiàn)通考》
6.(嘉慶)錢思元撰、錢士锜補:《吳門補乘》
7.(清)秦瀛:《小峴山人續(xù)文集補編·王惕甫墓志銘 》
8.(清)王瑬:《壑舟園初稿·族兄惕甫先生傳》
9.(清)王季烈:《莫厘王氏家譜》
10.(清)王芑孫:《淵雅堂全集》
12.(清)李伯元:《南亭四話》
13.(清)況周頤:《香東漫筆》
14.(清)葉廷琯:《鷗陂漁話》
15.(清)曹貞秀:《寫韻軒小稿》
16.(清)施淑儀:《清朝閨閣詩人征略》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