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和他的朋友們
◆ ◆ ◆
文 |石祿生
1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成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最負盛名的社團文化品牌;百年老字號,影響力橫跨金石文化、學(xué)術(shù)、書畫、收藏、出版等各個領(lǐng)域。
西泠出品,必屬精品,幾乎是所有文人雅士的共識。
西泠印社
而在西泠印社鼎盛初期,中國也出了一個引領(lǐng)近現(xiàn)代金石之學(xué)、書畫藝術(shù)從舊向新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物,一個劃時代的藝術(shù)大師,他就是吳昌碩。
吳昌碩
用中國美術(shù)館館長范迪安的話來說:“吳昌碩為中國畫開辟了一個世紀新風(fēng)!眳遣T當然不止是書畫大師,他是精通“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
一個令文人雅士趨之若鶩的文化社團、一個令各界藝術(shù)家膜拜的大師人物,他們的同時出現(xiàn)并非偶然,而是清末民初書畫藝術(shù)及金石文化脫胎換骨走向新生的風(fēng)向標。
好巧不巧,吳昌碩正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
搞收藏的人,不能不知西泠印社,更不能不曉吳昌碩其人。因此今天的“匾額名家”專欄,我們就來談一談吳昌碩。
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因為筆者藏有他的題詞匾額【仁讓堂】。
晚清(1862-1911)吳昌碩題【仁讓堂】匾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該匾題匾人落款為俊卿主人,俊卿是吳昌碩的原名,后作為字號使用。吳昌碩以印章篆刻聞名于金石界,落款常用“俊卿之印”。
“仁讓”者,顧名思義,當然指仁義、謙讓之意。這是一種大而化之、無相無形的為人境界,難于量化觀之。就題匾人吳昌碩來說,他的“仁讓”之風(fēng)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待朋友的立場。
吳昌碩一生,朋友遍天下,但主要的朋友都是金石與書畫等藝術(shù)圈子的人,即便是圈外人士,那也是喜歡金石或書畫的居多。
吳昌碩藝高天下,同時卻“仁讓”待友,因此大家都服他、敬仰他,這就進一步奠定了他一代宗師的名分與地位。
可以說,吳昌碩的藝術(shù)成就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廣泛交友來實現(xiàn)的。
這其中包括兩方面:一是吳昌碩的技藝,并無受過系統(tǒng)教習(xí)和訓(xùn)練,基本上是憑借自身的聰穎天資和天才悟性,同過亦師亦友的形式廣泛交友學(xué)習(xí)而成;二是他的友人遍及詩書畫印各界,友人對他推崇有加,其影響力自然水到渠成。
吳昌碩《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
亦因如此,本文不打算全面綜述吳昌碩的生平或藝術(shù)生涯,而是通過“吳昌碩和他的朋友們”這一視角,史海拾貝,點滴累積吳昌碩印象。
吳昌碩于1844年生在浙江湖州安吉縣,鄉(xiāng)里人家,出身一般,小時候上過私塾,別無特別之處。少年時期,適逢太平軍戰(zhàn)亂,他在躲避戰(zhàn)亂中與家人失散,過了幾年流浪安徽、湖北的日子。
同治年間,吳昌碩考了個秀才,這本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卻引來著名海派畫家任熏和周閑合作為他畫像,足見吳昌碩為人交友的不凡。由此開始,吳昌碩走上了牛逼轟天的藝術(shù)道路。
二十五歲,吳昌碩正式拜師學(xué)藝,投身著名經(jīng)學(xué)家、書法家俞樾門下。這是吳昌碩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規(guī)拜師學(xué)藝,主要學(xué)了一些古文字和書法入門技藝,其他大概也沒學(xué)什么;學(xué)習(xí)時間長短,也是個懸案。
書法家俞樾
然后吳昌碩就突然開悟了,博采眾長成為他今后的“偷師”法則。有了這個悟性,吳昌碩的藝術(shù)人生以閃電般的氣勢開掛了。
從今往后,吳昌碩每交一個朋友,都能從對方身上汲取藝術(shù)養(yǎng)分,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藝風(fēng)格。
譬如1872年吳昌碩在上海認識了上海豫園書畫善會的創(chuàng)始人高邕之,為數(shù)不多的交往之后,吳昌碩就迅速領(lǐng)悟到了高邕之“草書作畫”的妙趣。
筆者敢說,吳昌碩晚年自評“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這個技藝形成,最初的影響,應(yīng)該就是來自于高邕之。
吳昌碩早期的畫作
三十歲以后,吳昌碩又接連認識了篆刻家、書畫家吳云,畫梅大師金心蘭,以及金石學(xué)家、北碑派隸書大師楊峴等人,跟他們成為好友。
▲吳云致吳昌碩信札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在友情中總能有所“學(xué)藝”斬獲:光是上述三人,吳昌碩就從他們身上分別觀摩、總結(jié)、形成了三種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技藝,即篆刻、畫梅、隸書,它們都是吳昌碩平生絕學(xué)的一部分。
這一時期的吳昌碩,交往的金石、書畫、收藏各界好友之多,遠超本文描述。這些人均以江浙一帶文人雅士和藝術(shù)家居多,基本算是海派書畫家,可見清末民初的江南藝術(shù)氛圍之盛。
▲楊峴致吳昌碩信札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跟他們都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有的人年長于他,有的人是同輩,但吳昌碩一概以“仁讓”之風(fēng)待人,他敬別人,別人也敬他。如此獨特的藝術(shù)影響,勝過專職求學(xué)或打廣告。
2光緒八年(1882年),年近四十的吳昌碩為了養(yǎng)家糊口,從上海來到蘇州做了一名衙門小吏。他對當差這種事毫無興趣,沒做多久就撂挑子不干了。但他在蘇州認識了一個重要的朋友:沈石友。
沈石友是藏硯名家、詩文大家。論年紀,吳昌碩比他大;論名氣,吳昌碩也比他盛,彼時吳氏書畫已經(jīng)名滿江南;論朋友,吳昌碩更是廣交天下好友,而沈石友就沒什么朋友。因此,吳昌碩跟沈石友交好,某種意義上算是給他面子。
▲吳昌碩 致沈石友信札
但吳昌碩從友情中得到的收獲,卻遠遠大于沈石友。因為什么呢?吳昌碩作的畫,經(jīng)常讓沈石友題詩作賦,這為吳畫增色不少。
多年以后,吳昌碩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諸多會員請求吳昌碩寫一篇《西泠印社》文章,以紀念社團成立十周年。于是忙于作畫的吳昌碩,再三寫信央求沈石友為之代寫。
后來署名為“吳昌碩”的《西泠印社》文章如期發(fā)表了,引起很大轟動,于是西泠印社還刻制了同名石碑,被同仁視為珍寶,至今存放在杭州西湖孤山。
那么《西泠印社》文章到底是吳昌碩本人撰寫,還是由沈石友代作?這是一個歷史懸案。但種種跡象表明,或許確為沈石友代寫。
不管怎么說,該文之好,已獲公認;吳昌碩和沈石友不分你我的友情,也獲時間驗證,吳昌碩有詩曰:“石友介于右,鐫肝淘俗塵!
兩人的金石友誼,唱和了三十多年。沈石友早逝后,吳昌碩親自為他整理舊詩稿,以酬多年友情,并嘆道“夫望塵莫及寧止缶廬一叟而已”。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墨池硯
光緒九年(1883年),吳昌碩在上海又認識了一位平生最重要的師友之一:任伯年。
任伯年
任伯年年長吳昌碩四歲,屬第一代海派畫領(lǐng)袖,聲望很高。吳昌碩天然擁有繪畫天賦,但認識任伯年之前基本不作畫,是任伯年鼓勵吳昌碩繪畫,才成就了后者在書畫領(lǐng)域的杰出成就。
為此,吳昌碩視任伯年為師;而任伯年則視吳昌碩為友,并對吳昌碩說:“你的繪畫技法遠超過我!
由此,兩人開啟了亦師亦友的知己之交,直到吳昌碩繼承接力棒成為第二代海派書畫領(lǐng)袖。
任伯年最喜歡為吳昌碩畫像,先后為他畫了《棕蔭納涼圖》、《蕉蔭納涼圖》、《棕蔭憶舊圖》等。
任伯年為吳昌碩作蕉蔭納涼圖軸
1895年,任伯年因吸食鴉片引發(fā)肺炎去世,吳昌碩十分悲痛,撰寫了挽聯(lián):“北苑千秋人,漢石隋泥同不朽;西風(fēng)兩行淚,水痕墨趣失知音!”并親自為亡友亦師料理了喪事。
與吳昌碩、任伯年同時交好的,還有另一個海派名家蒲華,他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杰”。
蒲華
蒲華善畫山水、竹子等,在畫壇地位很高。吳昌碩與之也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1911年,蒲華去世,吳昌碩亦為他治理了喪事,將他歸葬于浙江嘉興,并書寫了“蒲山人墓志銘”。
吳大澄是吳昌碩在上海認識的另一位重要朋友,他對吳昌碩的人生影響很大。首先吳大澄作為一名金石學(xué)大家,他的篆刻造詣和篆書技法,對吳昌碩形成了根本性的影響。
吳昌碩晚年以篆刻大師聞名,有吳大澄的影響之效。
吳大澄
其次吳大澄同時作為清政府高官,他于1894年甲午戰(zhàn)爭期間,從湖南巡撫任上奔赴戰(zhàn)場,而吳昌碩響應(yīng)他的愛國熱情,追隨吳大澄赴前線抗日。這是吳昌碩一生作為藝術(shù)家、文人雅士,為數(shù)不多的一次投筆從戎,根本原因就是吳大澄的魅力影響。
3歷史進入20世紀的軌道,年近六旬的吳昌碩開始頻繁收徒。收徒本非主動為之,但彼時吳昌碩的藝術(shù)造詣和社會聲望,已然到了令多少藝術(shù)同仁或后生仰慕拜師的階段。
授徒傳業(yè)是成就一代宗師的必由之路,吳昌碩沒有理由拒絕收徒。何況,吳昌碩從年輕時代起,就是通過廣泛交友,并以亦師亦友的形式增長個人技藝的;如今他也想以“亦師亦友”的傳承方式,為藝術(shù)界的年輕人傳道解惑。
1900年,有一個叫河井仙郎的日本人投到吳昌碩門下,學(xué)習(xí)篆刻藝術(shù)。后來,河井仙郎成了日本的一代篆刻宗師。
河井仙郎
吳昌碩的藝術(shù)影響力,在海外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1904年,被稱為“得吳昌碩之真?zhèn)鳌钡内w云壑,正式拜師吳昌碩。趙云壑從師門習(xí)得的山水畫、篆刻與草書,后來在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力。
趙云壑
1913年,吳昌碩正式就任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長,名望大漲。這一年,從北京來到上海演出的梅蘭芳,慕名拜會吳昌碩。是時梅蘭芳只有20歲,但他酷愛繪畫,尤其愛畫梅。
同樣愛畫梅的七十歲吳昌碩,與梅蘭芳一見如故,二人成為忘年交。從那以后,梅蘭芳只要有機會南下演出,必找吳昌碩指點畫技。梅蘭芳雖然從沒有行過拜師禮,但他在心目中視吳昌碩為師。
此圖為1923年吳昌碩為梅蘭芳所作
風(fēng)吹梅樹華 立軸 水墨紙本
另一位京劇名旦荀慧生,是吳昌碩的正式弟子,在1921年行過拜師禮的。他的花鳥繪畫,在吳昌碩的指點下,也形成了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吳昌碩在晚年結(jié)交的最后一位重量級至交好友,當屬上海著名實業(yè)家、書畫家王一亭。
王一亭
切莫被王一亭的企業(yè)家身份所迷惑,實際上彼時在海上畫派中,王一亭的影響力僅次于吳昌碩。吳昌碩贈詩王一亭曰:“天驚地怪生一亭,筆鑄生鐵墨寒雨!
兩個旗鼓相當?shù)漠嫾义忮嗽谝黄穑⒍怂麄兊挠亚楸厝皇且鄮熞嘤训。王一亭自愿認吳昌碩為師,但吳昌碩并不以師尊自居。
王一亭自此不余遺力在上海商界推廣吳昌碩的金石書畫藝術(shù),這讓后者的聲望逐漸達到巔峰,一代宗師的江湖地位就此奠定。
吳昌碩與王一亭等西泠印社社員合影
吳昌碩在晚年指點過很多人,其中不少成為中國畫壇中泰斗級人物,如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都深得吳昌碩傳授。
齊白石
潘天壽
陳半丁
趙云壑
王個簃
沙孟海
有一干留名青史的高徒,在加上幾乎個個都是大師級的至交好友,吳昌碩的藝術(shù)成就,光看這些“亦師亦友”的名單,就可想象有多么出神入化了。高山流水,人間自有佳話。
實際上,吳昌碩的“詩書畫印”四絕宗師大藝,的確是經(jīng)受得住歷史考驗的。他的書法技藝,驚為天人,楷書、隸書、石鼓文篆體,都是高山仰止的水平;其篆刻頗有秦漢之風(fēng),切、沖兩種刀法出神入化,締造了獨樹一幟的印刻之美;繪畫以花卉見長,梅花、墨菊、葡萄神韻飛揚,尤以篆、隸、狂草筆意入畫,后學(xué)難以企及。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1927年11月,吳昌碩逝于上海寓所,享年83歲。但他的故去,并沒有抹消其藝術(shù)影響力之一分一毫。相反,在未來的百八十年,諸多書畫界的才俊以仿學(xué)吳昌碩為榮。吳昌碩,注定在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史上永垂青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