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張充和:“我這輩子就是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卞之琳的這段話被廣為流傳,年少的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就被驚艷到了,曾在想,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人用情如此。讓我很是好奇,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妙人。
后來聽到有人說,這句話是卞之琳為“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充和而寫,我一聽,不得不佩服卞之琳的文筆之精妙。且不論真相如何,單論張充和本人,足以配得上卞之琳的這段文字。
張充和
真正的大家閨秀
張充和,祖籍在安徽合肥,是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父親是蘇州的一位教育家。這樣的身家背景,注定了張充和不凡的一生,一切仿佛在冥冥中就已注定。
張充和出生時,已經是家里的第四個女孩了,放在一般的家庭,這是不討喜的一個孩子,前面三個女孩已經占去了父母對女兒的歡喜,到了充和這里,父母對女兒的那種喜悅逐漸淡化。然而小充和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命中的一位貴人——叔祖母李識修。
李識修是李鴻章的侄女,一位眼界開闊的大家閨秀。出生在世家大族之中,李識修的見識談吐不同于平凡人家的婦人。有這樣一位叔祖母親自教養(yǎng),注定了小充和將來的人生必將不同。
出生于世家大族之中的叔祖母,所受教養(yǎng)中蘊含著世代累積下來的文化精髓,對于人事物的看法也與一般人不同。
叔祖母曾經為充和請過一位先生,那先生愛教充和駢文之類,叔祖母覺得那位先生科舉氣太重,后來不惜花重金請考古學家朱謨欽為塾師,同時還另請舉人左先生專教小充和吟詩填詞。
如此細心的教養(yǎng)和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小充和在小小年紀便有了不同于一般同齡人的學識和見解。
張充和
在最愛玩耍的年紀,小小的充和便已開始練習書法,幽深庭院中,小充和站在窗前,窗外是百年梧桐,桌上放著筆墨,陽光透過窗子灑在屋內的地上,映出窗格的輪廓,她看著老師給她親自拓回來的《顏勤禮碑》,一筆一畫認真地臨摹。
從兒時起,充和的人生就和別人拉開了距離。當其他同齡人還在做游戲的時候,充和已經開始踏上了求知之路。在那個多元文化并存的民國,小充和并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一心沉淀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里,從詩書到器樂,從作詩填詞到書法,在那個古色古香的世界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自己。
這種世家大族的教養(yǎng)方式,培育出張充和這位具有古韻美感的女子,她的美不同于林徽因等,是一種從中國千年文化中走出來的美人,細看她的照片,宛如一幅水墨畫,骨子里浸潤著詩書意蘊,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張充和再恰當不過。
有人說張充和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yǎng),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
張充和的書法可以稱得上一絕。從小就開始練習書法的她,打下了深厚的底子,再加上名師從旁教導指點,使得其書法兼具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張充和的書法被當時的人們所稱贊,美名遠播。
張充和的書法
然而,張充和練習書法只為自娛,鮮少與人一比高下,用張充和自己的話說就是“都是玩玩”。
這種淡薄名利的態(tài)度,更加彰顯了她的與眾不同之處。有如此才華,卻依然保有一種謙遜、恬淡的曠達態(tài)度,不得不令人敬佩。
字如其人,漂亮的書法里面,蘊含著張充和的處世之道,她的書法達到了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那一筆一畫里,凝聚的是張充和骨子里的深厚文化涵養(yǎng)和溫潤如玉的性格。
張充和的書法,有種舉重若輕的感覺。有人喜歡張充和的書法,想求一幅墨寶,雖然自己只當做玩玩,但是對于送給別人的書法,張充和慎之又慎。
在開始寫之前,她會先在心中打個草稿,醞釀一番,準備的差不多時才提筆開始寫,但是要先寫幾遍,直到寫出氣勢,排好布局,這才開始正式書寫,一揮而就。張充和寫書法,講究運籌帷幄,等到一切都確定了,十拿九穩(wěn),才開始動筆。
張充和說她寫字、畫畫、唱昆曲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給別人看。
張充和寫書法
是昆曲成就了張充和,還是張充和發(fā)揚了昆曲
昆曲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發(fā)源于蘇州,一個吳儂軟語的地方。昆曲融合了南方人所特有的柔媚,再加上江南女子的身段,給人一種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深受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的喜愛。
張充和的父親就是位昆曲迷,常請昆曲作曲家到家中教女兒們拍曲,就連張充和的繼母也是一位昆曲愛好者。當叔祖母去世后,張充和就被接回了自己家,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張充和也漸漸癡迷起昆曲來,還常與姐弟們登臺表演。
從此和昆曲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張充和的昆曲表演日漸成熟,她逐漸被昆曲愛好者所熟知,并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沈從文稱贊張充和,說張充和是昆曲行當里數一數二的人物。
張充和的昆曲扮相
說起張充和的昆曲扮相,可以說是一種帶著韻味的美。這和張充和本身的文化修養(yǎng)有著深厚的關聯。
常年的文字浸潤和書法練習,使得張充和擁有一種不同于一般人的氣質,這種脫俗的氣質再加上精美的裝扮,打造出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形象。照片中的她,舉手投足間,散發(fā)出一種落落大方的大家閨秀氣質。
張充和對昆曲的喜愛,是一種廣而深的鐘愛,并且貫穿了她的一生。即使到了國外,她依然心懷昆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fā)揚國粹。
為了使外國人了解這一古老的中國藝術,張充和到處去舉辦昆曲表演,甚至為了表演更加完美,她花巨資制作一身精美的行頭,在國外各個大學舉行演出,由于能幫忙的人不多,大多時候都是她一個人在那忙,自己錄音,自己布置會場等。
張充和把自己對昆曲的愛變成一種對傳統藝術的崇敬,而不是僅僅沉迷于自娛之中,反過來,昆曲也為張充和帶來了更深沉的文化熏陶,更加豐富了張充和的精神世界。
張充和與昆曲
張充和的愛情之路
酒闌琴罷漫思家,小坐蒲團聽落花。一曲瀟湘云水過,見龍新水寶紅茶。
這首詩是張充和所作,當時27歲的她在云龍庵躲避戰(zhàn)爭。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超然灑脫的人生境界,不得不讓人折服。
多才多藝,聰慧機敏,如此有魅力的一個女子,直到35歲才走入婚姻的殿堂。
才貌雙全的她,在北京求學的那幾年里,追求者眾多,其中不乏才華出眾者,文章開頭所寫的卞之琳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縱使卞之琳苦苦追求,寫了數百封情書,最終沒能打動張充和的心。
張充和不同于其他的女子,她很理性,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她的這種自信與理性,是從多年的讀書與教養(yǎng)中養(yǎng)成的。
聰慧如她,面對眾多的追求者,張充和并沒有盲目選擇,而是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伴侶。與此同時,她的敏銳的眼光也看到了眾多追求者中沒有一個能符合她心意的人,即便是卞之琳。
她看中的不僅僅是對方的才華,更看中人品和兩人的三觀。
在張充和看來,卞之琳與自己理想中的伴侶性格差距太大,所以,即使卞之琳寫出了開頭那樣驚艷世人的句子,張充和也不為所動。
身處誘惑而不為所動,這不是一般女子所能做到的,需要有開闊的眼界和堅韌的毅力,還要不被自己的優(yōu)越感所蒙蔽。這份灑脫與通透,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卞之琳
緣分這東西真的很奇妙,有的人近在咫尺,朝夕相處,卻依然有緣無分。而有的人,一旦緣分到了,即使相隔萬里,依然能遇見。
什么時候確定戀愛對象,什么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突變。
1947年,張充和遇到了那個對的人。在那極其普通的一天,張充和與傅漢思相遇,一切看起來是那么不可思議,然而又是那么順其自然。
才貌相當的兩人,無形之中被對方的一種氣質吸引著,說不清原因,但就是有那么一個人,讓你在見到他的第一眼時就倍感親切,想要去靠近他;蛟S,這就是傳說中的惺惺相惜。
沈從文寫文章回憶說,剛開始自己還以為傅漢思是找自己來學中文的,直到后來才發(fā)現不是。
傅漢思去的勤了,每回只要一登門,沈從文的孩子們就開玩笑地叫“四姨,找你的!”
不喜歡一個人,有千萬個理由,喜歡一個人,就一個字,好。
張充和眼中的傅漢思,心地單純,為人老實,開朗活潑,慢慢的占據了張充和的心。
傅漢思的學識可以說與張充和旗鼓相當。傅漢思的祖籍是德國,父親是一位很厲害的古典文學的教授,傅漢思本人也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還通西班牙、葡萄牙等多國語言。張充和是詩、書、畫、昆曲樣樣出眾,這樣的兩人,可謂佳偶天成。
張充和與傅漢思認識一年后,便在戰(zhàn)火中舉辦了婚禮。兩個月后,兩人奔赴美國,張充和永久地離開了中國。
張充和與傅漢思結婚照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張充和的一生,是精彩而豐富的一生。也是超然灑脫的一生,過得隨性自然。她將所有的愛好都當作一種娛樂消遣,玩出自己的新花樣。她玩的比任何人都認真,專注,把各種愛好當作一個正經事去對待。
張充和的玩,給我們展示出一種玩的新境界。玩,不僅僅是消遣娛樂,而是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玩的過程中,發(fā)揮出“玩”的價值,玩也要玩的有所價值。
如果僅僅把玩當作玩,那你只是獲得短暫的歡樂。如果把玩當作一種鍛煉自己的手段,你會發(fā)現,在玩的過程中,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歸根結底,還是在自己如何看待“玩”這件事,不同的角度,大家玩的方式不一樣,從而也就成就了彼此不同的人生。
學會在“玩”中提升自己,或許這是玩的最大價值所在。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