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頭發(fā)凌亂、笑容靦腆、手拿礦泉水瓶、額外攜帶三個饅頭的北大男子在采訪視頻中引起了轟動。他的樸素言辭透露出他年輕的成就:不僅獲得數學大獎,如今還是北京大學的助理教授。這位男子名叫韋東奕,是一位數學系的大神。從小癡迷數學,一路斬獲各種大獎,最終被北大保送,招生代碼為10001。哈佛大學甚至愿意為他打破校規(guī),只要他愿意過去,就可以免除英語考試,并為其提供專門的英文翻譯。
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三十五年前,韋東奕的師哥,同樣畢業(yè)于北大的數學天才張益唐選擇了出國深造。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并不順利,與導師的不和導致他的博士論文無法順利通過。這與韋東奕的順利道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數學天才的求學之路從小就對數字產生濃厚興趣的張益唐與韋東奕一樣,都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韋東奕的父母是山東建筑大學的教師,而張益唐的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教授。這種家庭背景為他們的數學探索奠定了基礎。然而,兩人在數學之路上的經歷截然不同。
張益唐是在小學三年級就已經掌握了小學三年級的知識,而在九歲時甚至獨自鉆研出了勾股定理的證明。在特殊的年代,圖書館中的數學書籍匱乏,但他通過與舅舅的好朋友姚先生的交流,得以繼續(xù)深造。然而,他在大學時的專業(yè)選擇與韋東奕不同,初入北大,他被分到了計算數學專業(yè),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更適合理論數學。他表示,數學問題看似簡單,但解決方法卻并不容易,正是這種挑戰(zhàn)吸引了他。
與此不同,韋東奕在小學一年級時讀到了一本名為《華羅庚數學學校》的書,這本書并沒有特別之處,但其中的難題讓他從解出第一道題開始,體會到了數學的樂趣。這兩位數學天才在數學之路上的啟蒙經歷截然不同,但都在早年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數學天賦。
然而,兩人在大學時的經歷卻有所不同。張益唐在進入北大后,才正式系統(tǒng)地接觸數學知識。由于在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時出現(xiàn)導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導致他的博士論文無法順利通過,數學之路陷入波折。而韋東奕在北大的時光則相對較順利,不僅取得了數學方面的多項獎項,還成為了北大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韋東奕在大學初期的適應問題也表現(xiàn)出了與張益唐的差異。由于適應不良,他的母親甚至前來北京陪讀,為他照料生活起居。這種關愛使得韋東奕逐漸找到了適應大學生活的步調,并在校期間屢創(chuàng)佳績。相比之下,張益唐在大學時選擇出國深造,卻因與導師的不和而陷入困境。
張益唐離開大學后,進入美國,但由于論文問題導致他不能在學術界立足。他開始四處流浪打工,從刷盤子到做零工,甚至送外賣,為了維持基本生計。他因為無法支付房租,只能在廢舊汽車里度過寒冷的夜晚。這樣的艱苦生活讓他思索自己的前半生,對數學的癡迷是否值得放棄一切。
然而,張益唐并沒有放棄。朋友看不下去他的困境,邀請他到餐廳幫忙,盡量讓他從事一些輕松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時間從事數學研究。這讓張益唐得以在工作之余仍然深入思考數學難題,并最終在七年后找到了解決之道。
他的堅持與努力讓他重返數學領域的舞臺,成為了解決“雅可比猜想”的數學家。這也成為了他事業(yè)的巔峰,受邀在各地大學講學。然而,與韋東奕不同的是,張益唐對于金錢和榮譽并不關心,他更注重靜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兩位數學天才的選擇不僅體現(xiàn)了個體的性格差異,也反映出他們對數學的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追求。韋東奕的選擇是在國內北大深耕,成為一名數學系的教授,而張益唐則選擇了在國外闖蕩,雖然經歷坎坷但最終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數學之道。
在數學領域,這兩位天才的故事都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數學并非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執(zhí)著與堅持的精神象征。無論是在舒適的北大教室中,還是在美國的流浪生涯中,這兩位數學天才都展現(xiàn)了對數學的深沉熱愛,這種熱愛超越了物質生活的苦難。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