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一種銘刻在內(nèi)心的情懷。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會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辭舊迎新,告別過去,對嶄新的一年充滿期待。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過去人們都是怎么過年的。
1.記憶中 過年就是送灶王爺,吃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天就是小年了,祭灶、掃塵、吃灶糖,都是必不可少的。
糖瓜是漢族傳統(tǒng)年節(jié)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也是孩子們最愛的吃食。冬天天氣嚴寒,糖瓜凝固的更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在那時是孩子們不可多得的小零食。
2.記憶中 過年就要穿新衣
人們會用新的事物來給自己一個好的開始。而過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項。
記憶中,每年春節(jié)就有穿新衣的習(xí)俗,到現(xiàn)在也依舊如此。那時的新衣是媽媽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不僅僅代表著除舊迎新,更是承載著母親對于孩子的期望與祝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新的一年中丟掉過去,迎接好運。
3.記憶中 過年就是放鞭炮
記憶中,家里在過年的時候會買很多鞭炮,三五個孩子結(jié)伴將鞭炮纏在一根長棍上,挑著點燃;或是干脆放在地上,用點著的木棍兒去點燃。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起,孩子們捂著耳朵歡快地笑、飛快地跑開。忘不了那時煙霧彌漫,紅紙滿地的熱鬧場景;也忘不了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孩子們一大早去撿拾鞭炮的時光。
4.記憶中過年就是貼對聯(lián)
無聯(lián)不成春,有聯(lián)春更濃。過年中最具儀式感的事情,莫過于精心準(zhǔn)備幾幅賀歲春聯(lián)。春聯(lián)又叫“春貼”“門對”“對聯(lián)”,記憶中每到臨近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會備齊文房四寶,請家中長輩執(zhí)筆寫上幾句吉祥話,挽上一副對聯(lián),饋贈家人和鄰居。每一副對聯(lián)都淳樸又有質(zhì)感,一筆一劃,都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5.記憶中 過年就是貼窗花
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貼上自己親手剪的窗花,一下子就有了過年的氣氛。
窗花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shù)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大、最為普遍的品種。
那時,老人們盤腿坐在窗前,一手拿紅紙,一手拿剪刀,這邊修修,那邊改改,不一會兒,“喜鵲登梅”“二龍戲珠”“孔雀開屏”“天女散花”……一張張寄托著對未來美好希望的剪紙作品就呈現(xiàn)出來了。
過年貼窗花以其特有的夸張手法將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6.記憶中 過年就是一張合影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新衣服,頭發(fā)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
小時候的全家福里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那時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于可以清閑下來,換上新衣,收拾妥當(dāng),招呼全家一起趁著過年拍張全家福,記錄下家中每位成員的變化。
7.記憶中 過年是購置年貨
每到過年前些天,小鎮(zhèn)上的集市就格外熱鬧。那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在擁擠的街道上穿行,一趟趟地把年貨往家里拎,魚、雞、蔬菜、瓜子、花生、糖果……每去一次都會滿載而歸?傊,不把春節(jié)期間需要的年貨買齊,“年集”是趕不完的。
年貨的食材買齊了,家里的老人就開始著手加工。過了小年,家里人會連續(xù)好幾天蒸饅頭、炸藕合、做臘腸、包餃子……這是孩子們最解饞的時候。
8.記憶中 過年是包餃子吃年夜飯
年夜飯可以說是春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了,年夜飯的菜肴,是一年中最多的,葷的素的,涼的熱的都有,更是因為如此,孩子們進了“臘月”門,都扳著指頭數(shù)著過,也只有那時大人才不會過多的約束孩子們。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響起,此時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意,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發(fā)大財,元寶滾進來”。
年夜飯的重要之處還在于這個晚上是合家團圓的良辰吉日。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見一見朝思暮想的親人。
記憶中的春節(jié)年味兒十足,春節(jié)也是最讓人盼望的節(jié)日。通過這些老照片,讓我們穿越回了過去,用心感受中國年的溫暖與意義。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