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發(fā)布時間排序
-
待秋: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今人尚形。
(10-11 13:13)
回復
-
待秋:
黃稱贊東坡的畫是“筆與心機,釋冰為水”,達到一片化機的地步,是心手合一的典型,黃庭堅主張真正善書者必須達到這種不擇紙筆,不擇時地,不計工拙,不管人之品藻的境地,這便是真正的心手合一。
(10-11 13:12)
回復
-
待秋:
這種澄凈虛空的要求,到黃庭堅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黃曾非常自負地說:老夫作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納聚散,來嘗一事橫于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
(10-11 13:12)
回復
-
待秋: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做學人,其目的在于運用和利人。
(10-11 13:12)
回復
-
待秋:
黃稱贊東坡的畫是“筆與心機,釋冰為水”,達到一片化機的地步,是心手合一的典型,黃庭堅主張真正善書者必須達到這種不擇紙筆,不擇時地,不計工拙,不管人之品藻的境地,這便是真正的心手合一
(10-11 13:12)
回復
-
待秋: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丑、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10-10 05:25)
回復
-
待秋: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于運用和利人。
(10-10 05:24)
回復
-
待秋:
所以“無法之法”并不是沒有法,黃庭堅他也最講技法的鍛煉。學書時,要知“法”,不知法則無以學;下筆之際,要忘“法”不忘法則無以書。若一味地考慮技巧,則自我失于技巧;一味規(guī)摹古人,則自我失于古人。書法家不
(10-10 05:23)
回復
-
待秋:
黃稱贊東坡的畫是“筆與心機,釋冰為水”,達到一片化機的地步,是心手合一的典型,黃庭堅主張真正善書者必須達到這種不擇紙筆,不擇時地,不計工拙,不管人之品藻的境地,這便是真正的心手合一。
(10-10 05:23)
回復
-
待秋:
這種澄凈虛空的要求,到黃庭堅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黃曾非常自負地說:老夫作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納聚散,來嘗一事橫于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
(10-10 05:23)
回復
-
待秋:
宋代講求“無法之法”的代表人物是黃庭堅。在黃庭堅看來,書法創(chuàng)作本是興之所至、一任天機的,用不著恪守什么技法不可,這是禪宗的實質;正如禪家參禪一樣,雖各異其詞。都如向自然本性中求,而真能向本性自然中求墨
(10-10 05:22)
回復
-
待秋:
書法在歷史上就經歷了從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無法之法的發(fā)展過程。書法發(fā)展到唐代,達到了“尚法”的頂峰。在禪宗的影響下,宋代“尚意”之風大興,“無法之法”也就是對“尚法”權威的否定。
(10-10 05:22)
回復
-
待秋:
書法書法,就是要有法,當然更要講法,沒法、不守法或不講法豈不亂了套。但“法”并不是絕對的,也有個活學活用的問題,往“死”了學也是不可能達到高境界的
(10-10 05:21)
回復
-
待秋:
楷書難于動,草書難于靜。
09、“四寧四毋”即: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10-09 05:30)
回復
-
待秋: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今人尚形。
(10-09 05:30)
回復
-
待秋:
你可以更新狀態(tài), 、正鋒取勁,側鋒取妍。
、正鋒取勁,側鋒取妍。
讓好友們知道你在做什么...
(10-09 05:29)
回復
-
待秋:
、精能一家,學遍百家,自成一家。
(10-09 05:29)
回復
-
待秋:
個性源于共性。
(10-09 05:28)
回復
-
待秋:
欲得妙于筆,當得妙于心
(10-09 05:28)
回復
-
待秋: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技巧是血肉,觀念是靈魂。
(10-09 05:28)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