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與平面構成之關系初探
張春宜
書法藝術是我國特有的藝術樣式,是由筆墨線條組成的、表現(xiàn)于紙張上的平面視覺藝術,其成就是無與倫比的?v觀歷史,隨著早期書法的發(fā)展,中國書法評論很早就已經出現(xiàn)(最早的書論約產生于二世紀的東漢),歷代書家及文人不斷充實發(fā)展,其內容十分豐厚、龐雜,為后人研究、學習書法藝術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依據(jù)。然而,中國書法理論也存在著嚴重的缺憾:一、主觀感悟居多、理性分析殊少,使后人準確地解讀古人作品變得十分困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口相傳”的尷尬讓書法淪為藝術家、文人的把玩之物。普通人只能望而卻步,不敢越雷池一步。二、缺乏系統(tǒng)化。造成當代書法教學(尤其中小學)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大多流于形式;同時,也阻礙了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不為大多數(shù)外國學者所研究、賞識。
面臨尷尬的局面,運用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手段、從多學科的視角來分析研究書法藝術,為構建書法的理論大廈提供一種嘗試,是有積極意義的。由于書法藝術歸根結底是一種平面視覺藝術,因此,書法藝術與平面構成,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等基本要素的角度出發(fā)來解析中國書法的筆墨表現(xiàn)形式及其構成形態(tài),同時從構成原理、視覺原理的層面理解書法藝術的審美特質,發(fā)掘書法美學的新內涵。本文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兩者的關系。
一、 平面構成要素與書法形態(tài)要素。
平面構成是視覺傳達藝術的基礎理論,主要研究長、寬二維尺度空間內的造型問題。所謂“構成”,就是“組裝”。也就是把平面設計當中需要的諸形態(tài)要素,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法則進行“組裝”或展開,形成一個新的、適合需要的圖形。它是創(chuàng)造形態(tài)的方法,是研究如何創(chuàng)造形象,處理形與形之間排列關系的方法。從上面關于構成的定義中有兩個要點值得注意:一是平面設計中需要的諸形態(tài),指的是基本的形態(tài),或是“零件”。而千差萬別的諸形態(tài)都可以歸納為點、線、面三個最基本的形態(tài)要素,即形態(tài)三要素。二是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法則”處理諸形態(tài)要素的關系。這里的“一定的美的形式法則”即是構成中的“骨骼”,是各形態(tài)之間排列關系的法則。
與其相對應,書法上的形態(tài)要素主要是傳統(tǒng)理論中強調的“用筆”、“結構”、“布局”三個方面的內容,其構成法則也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書法三要素與平面構成三要素之間既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又有很大的區(qū)別,下面就三方面分別進行闡釋。
二、 構成形態(tài)三要素與書法形態(tài)三要素
(一)、造型形態(tài)要素之一——點
從構成分析來看,“點”是一切形態(tài)的基礎,點是線條的開始或終結,也可以是由連續(xù)排列的點構成整個線條,是最基本的形態(tài)單位,沒有上下左右的連續(xù)性和方向性。點從作用上看,具有緊張性,同時它又有擴張感。當平面內有多個點時,點與點之間就會產生聯(lián)系,人的視覺會把不相連的點連接起來,按照一定的秩序產生流動感。從視覺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們在看到不連貫、不完整的形狀時,總是不由自主努力地將其連貫起來,這就是“哥式塔”心理現(xiàn)象。因此在多個點之間就會產生看不見的流動。
書法中的“點”與構成里的“點”有所不同。書法的“點”的含義要寬泛許多,有許多變化。從象形文字到書法的嬗變的過程,是由對圖像事物再現(xiàn)摹寫的圖畫線條,到對表現(xiàn)抽象事物的書寫筆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書法的點、線筆畫逐漸獨立出來,擺脫其繪畫的形態(tài),成為特有的形態(tài)元素。
(1)、書法的“點”是一種基本筆畫——“點”畫。在不同的書體、字體中?它有多種多樣、形態(tài)豐富的變化,以及相應的書寫要領、技巧。如:“方點”、“圓點”、“不規(guī)則點”等等……如古代書評提到魏晉鐘繇書法“每點多異”!包c”畫是書法中最小的筆畫形態(tài)。它有明顯的方向性,它總是獨立分布在筆畫當中與其他筆畫明顯分離開,甚至在字外,從而產生一種視覺跳躍感,打破平衡呆板的方形排布,增加字的靈動感,使人產生聯(lián)想。如漢代蔡邕說:“點,如千斤之墜石。”說明通過筆墨表現(xiàn)出的抽象的“點”畫使作者聯(lián)想到了“千年墜石”的具體物象,體現(xiàn)了書法的表象作用。雖然,“點”畫與構成中的“點”有所不同,但書法的“點”可以看做是由構成中的基本的點組成。
(2)、除了“點”畫以外,在其他較長連續(xù)的筆畫中,如“橫”、“豎”、“鉤”、“捺”等筆畫里也存在點的痕跡:起筆所謂的“逆入”、“回鋒”用筆;收筆所謂的“頓筆”、“回鋒”用筆;“鉤”、“捺”畫中的“銀鉤躉尾”用筆;中鋒行筆的“屋漏痕”筆法等。都是由于沉緩凝重的行筆,使墨充分駐留筆端形成明顯的粗點,產生點的痕跡。這些“點痕”加重了線的分量感。
(3)、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可以將每個字都看成一個“大”點,而忽略其筆畫,尤其是當我們從整體的角度觀察一幅作品的時候。這些“點”化的字,隨著書家的經營安排,形成了整體的點的分布效果。有的書家有意加大字距、行距,同時收斂筆畫,使字收縮為“點”型,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結體妍緊”的用筆、“布白疏朗”的章法加大了字的“點”化感,產生了朗潤秀致、字字珠璣的藝術效果如(圖1)。又如明董其昌的行草書等。
可以看出,“點”畫以及“點”的形態(tài)在書法中的表現(xiàn)是十分豐富的,它在組合構成中以大小、疏密、開合等變化形成了韻律(節(jié)奏)的變化,呈現(xiàn)出矛盾統(tǒng)一、對比變化的美學特征。
(二)、造型形態(tài)要素之二——線
線是點進行移動形成的軌跡,具有位置、方向、長度、粗細等方面的變化,因而它具有非常豐富的形態(tài)。主要可以分為長線、短線、直線、曲線、粗線、細線等等幾種對比形態(tài),代表著強烈而豐富的感情色彩:直線理智、安靜;曲線優(yōu)雅、溫暖;長線富于激情、生命;短線有力、活潑;粗線寬厚、凝重;細線輕快、纖巧等等……同時還具有動力、彈力和速度感。
書法中線的應用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字的筆畫結構運用上。
書法的筆畫大都是“線”形的,如:“橫”、“豎”、“撇”、“捺”等。“線”型的筆畫有很復雜的書寫技法,起筆、行筆、轉筆、收筆都有很多變化,產生了比“點”畫更豐富的形態(tài)效果和表象意味。如:隸書的“蠶頭燕尾”、“波磔”;楷書的“銀鉤蠆尾”;傳統(tǒng)筆法“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等等形態(tài)。這些“線”畫又通過穿插、連接、聚散、斜正等變化形成了變化無窮的形式感和結構形態(tài)。德國美學家溫克爾曼說:“一個美的身體的形式是曲線條決定的,這些線條經常改變它們的中心。”書法作品通過各種形態(tài)的線,可以表達出諸多情感,給欣賞者以不同的感受。如顏真卿楷書中敦厚綿勁的線條給人以“寬衣博帶”、“廟堂君子”之仁厚君子的感覺;王羲之行書的內斂勁挺、筆法精妙的線條給人以翩翩揮灑、雅量高士的形象;柳公權呈現(xiàn)的勁挺沉快、瘦硬嶙峋的面貌,則有玉樹臨風、清邁高古的感覺;又有懷素草書的奔放無拘、大開大合的線條表現(xiàn)出的放蕩不羈、縱橫揮灑的豪情等等……線條表現(xiàn)的個性張力是極顯著的。
從理論上講,“線”的形態(tài)組合變化是無窮盡的,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書家正是在不斷嘗試這些組合變化。創(chuàng)造自己的線條風格,而不同的書體,也呈現(xiàn)出各自典型的線條特征:楷書——厚重的線;魏碑——方折的線;行草書--或糾結盤桓的曲線、或縱橫開闔的長短線;篆書——粗細均勻、整齊劃一的曲線;懷素的《自序帖》(圖2),張旭的《古詩四帖》(圖3)。可以認為:書法藝術是典型的線條藝術,是書法藝術以及中國畫生命之根本所在。
(2)、行列排布形成的線條感
在書法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快速書寫的要求,書寫中出現(xiàn)了“連帶”用筆,產生了行草書!斑B帶”并不是字的本身筆畫,這種“連帶”筆畫線條加強了字與字的聯(lián)系和呼應,是每行字有機生動地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行(háng)氣”。書法家處理字與字、行與行的位置關系?即“布局”,產生了行列的線條感,實際上,這些線并不存在——是由字的排布趨向所造成的視覺流動和形狀的延伸而產生的。如圖:有整齊直列的“線”(圖4);有彎曲變化的“線”(圖5);
(三)、造型形態(tài)要素之三——面
面是線條或點移動的軌跡。線條平行移動構成方形,線條沿某點回轉移動構成圓形。面的形態(tài)特征在單純的平面構成中有很多的變化,它是構成諸要素中表現(xiàn)效果最顯著、最整體的一個。
書法里的“面”的形態(tài)是由字排列而造成的,即章法布局。雖然,字行排列不可能像平面構成可以連續(xù)、緊密的排列線條——甚至形成“平涂”的塊面。但是書法的面形態(tài)與構成的“面”還是有很多的相似,它集中體現(xiàn)幾種樣式:
楷書——布局突出平行與垂直方向均勻排布形成格狀面(圖6);行書——垂直方向連貫、水平方向拉開行距的處理形成豎條狀面(圖7);隸書——加大字距、緊縮行距形成橫條狀面;草書——打破橫、豎的束縛,隨意穿插、就讓,造成一個整體連貫的面,或者可以看做由許多小的三角面、不規(guī)則面組成的一個大的面。從這個角度看,每個字的筆畫以及筆畫圍成的形狀,都可以看做局部零碎的小面。
實際上,由于書家調整字、行間距而產生了復雜的變化,每種書體都可以呈現(xiàn)這幾種面的形態(tài)。例如,鄭板橋的某些楷書采用了雜錯排布的處理,即所謂的“亂石鋪階”的章法。顏真卿楷書的緊密布局,字、行幾乎不留間隙,與其粗厚的筆畫線條、寬舒開合的結構和諧統(tǒng)一。
除了常見的方形幅面以外,還有以扇面、團扇、葫蘆等其他排列樣式形成的圓形、橢圓形面形態(tài),也較為常見,被大量采用。
以上簡單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書法藝術與平面構成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歸結于其筆墨樣式的表現(xiàn),因此與平面構成有著直接而深刻的聯(lián)系。書法中,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無不體現(xiàn)出點、線、面三要素復雜而有機的形態(tài)變化。那么,探究其關系有著以下積極意義:
(1)、挖掘書法藝術美學內涵,豐富書法理論,體系書法理論
在傳統(tǒng)書法美學特質分析的基礎上,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從多視角審視、分析書法現(xiàn)象,挖掘其新的藝術美學內涵,為書法美學研究另辟蹊徑。
中國書法理論缺乏嚴謹?shù)捏w系,雖論著皇皇但多語焉不詳、且矛盾相迭,重喜好感悟、輕客觀分析,這種狀況與輝煌的書法歷史是極不相稱的。不利于發(fā)揚和保護書法藝術,不利于書法的普及與提高。同時,由于理論的不系統(tǒng),給書法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課堂教學的難于量化操作。因此,從現(xiàn)代學術思想出發(fā),盡快構建、統(tǒng)一書法理論是十分必要的。
(2)、為書法創(chuàng)新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鑒價值
書法創(chuàng)新一直是擺在當代書法家面前的課題,然而創(chuàng)新何其難!傳統(tǒng)書法的豐厚成果使創(chuàng)新愈加困難,前人的高度難以企及。而從多樣化的其他藝術形式,從諸如平面構成等姊妹藝術、姊妹學科汲取營養(yǎng)和借鑒,是書法創(chuàng)新的契機。
本文只是提供一種嘗試的觀點,而要達到可操作的、可量化的程度,還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當然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