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國歷代茶人富有創(chuàng)造地開發(fā)了各種各樣的茶類,外加茶區(qū)分布廣泛,茶樹品種繁多,制茶工藝不斷革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類。
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分類方法,有的根據制造方法不同劃分,有的根據茶葉外形來劃分,有的按初、精制情況劃分。
當然,在眾多的茶類劃分中,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當屬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
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分類方法,有的根據制造方法不同劃分,有的根據茶葉外形來劃分,有的按初、精制情況劃分。
當然,在眾多的茶類劃分中,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當屬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
綠 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全國有18個產茶省,主要產地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80%左右。綠茶的基本工藝流程分殺青、揉捻、干燥三步驟。
殺青方式有加熱殺青和熱蒸殺青兩種,以蒸青汽殺青制成的綠茶稱“蒸青綠茶”。干燥以最終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曬干之別,
最終炒干的綠茶稱“炒青”,最終烘干的綠茶稱“烘青”,最終曬干的綠茶稱“曬青”。
多年來的研究發(fā)現,眾多茶類中綠茶最保健。市場上常見的名優(yōu)綠茶有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紅 茶
紅茶基本工藝流程是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紅茶紅湯紅葉的品質特點主要是經過“發(fā)酵”形成的。
所謂發(fā)酵,其實質是茶葉中原先無色的多酚類物質,在多酚類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紅色的氧化聚合物——紅茶色素。
這種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沖泡后形成了紅色的茶湯,一部分不溶于水積累在葉片中,使葉片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就這樣形成了。
我國紅茶最早出現的是福建崇安一帶的小種紅茶,以后發(fā)展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1875年,工夫紅茶制作方法由福建傳至安徽祁門一帶,繼而江西、湖北、四川、臺灣等省大力發(fā)展工夫紅茶。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tǒng)的出口茶類,遠銷東歐、西歐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產于安徽的祁紅和云南的滇紅早已名揚海外,享有盛譽。
上主要的紅茶有祁紅、滇紅、川紅、金駿眉、坦洋工夫、汪洋工夫等。
青 茶
青茶也叫烏龍茶,屬半發(fā)酵茶。是介于不發(fā)酵茶(綠茶)與全發(fā)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其外形色澤青褐。
烏龍茶沖泡后,葉片上有紅有綠,傳統(tǒng)工藝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色,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
湯色黃紅,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郁,具有獨特的韻味。烏龍茶主要產自福建、廣東、臺灣三省,
因品種上的差異,烏龍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四類。
閩北烏龍:產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帶,主要有武夷巖茶、閩北水仙、閩北烏龍。
閩南烏龍:閩南是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由此傳向閩北、廣東和臺灣。產于福建南部的烏龍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鐵觀音。
廣東烏龍:主要有廣東潮州地區(qū)所產的鳳凰單樅和鳳凰水仙最出名。
臺灣烏龍:主要有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文山包種、東方美人等。
黑 茶
黑茶的基本工藝流程是殺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制造過程中往往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
因而葉色油黑或黑褐,故稱黑茶。黑茶主要供邊區(qū)少數民族飲用,所以又稱邊銷茶。黑毛茶是壓制各種緊壓茶的主要原料,各種黑茶的緊壓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黑茶因產區(qū)和工藝上的差別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邊茶等。
白 茶
白茶屬輕微發(fā)酵茶,基本工藝過程是萎凋、曬干或烘干。白茶常選用芽葉上白絨毛多的品種,
如福鼎大白茶,芽壯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滿披白毫,十分素雅,湯色清淡,味鮮醇。白茶主要產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
市場主要的白茶有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黃 茶
黃茶的加工工藝為殺青、揉捻、悶黃、干燥。黃茶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這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
黃茶主要的代表名茶有蒙頂黃芽、黃山黃芽、君山銀針等。
以上是中國的六大茶類,以這些基本茶類作原料進行再加工以后的產品統(tǒng)稱再加工茶類。
主要有花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等?傊袊桀惙倍,消費者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和不同的季節(jié),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茶。
原文:網絡 編輯:趙麗君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