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贊他:“戰(zhàn)必勝,攻必取”
楚漢時期
人們評價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后人奉為他為“兵仙”、“神帥”……
他是韓信
他在軍事上為西漢的開國
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同時
也留下了與之相關(guān)的26個成語
這些成語,既反映了韓信的軍事思想
也展現(xiàn)了他歷經(jīng)了磨難、屈辱
冷落、輝煌、失意和悲慘的一生
一
飯
千
金
韓信落魄時曾對施舍他的老婦說,以后定當(dāng)厚報。當(dāng)韓信衣錦還鄉(xiāng)時,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諾,賞賜了她千金。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胯
下
之
辱
韓信落魄時,一個同鄉(xiāng)人欺負他,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果真從那個人的褲襠下鉆過去了。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娙柚唬骸拍芩,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谑切攀胍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釋義】: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國
士
無
雙
韓信先投項羽,卻不被他們重用,后投靠劉邦。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時說他是國士無雙,如果想要爭天下,就必須倚重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釋義】: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婦
人
之
仁
劉邦重用韓信,設(shè)壇拜他為大將軍。韓信為劉邦分析天下形勢,評價項羽,說項羽是婦人之仁。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釋義】: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yōu)柔,不識大體。
推
陳
出
新
當(dāng)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shè)前后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后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huán)境下腐敗變質(zhì)。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zhì)浪費的現(xiàn)象。
【出處】: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lián)》:“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釋義】: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
明
修
棧
道
暗
渡
陳
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lǐng)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里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薄
【釋義】: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解
衣
推
食
韓信說劉邦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自己吃,對自己很熱情。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薄
【釋義】: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guān)懷。
背
水
一
戰(zhàn)
背水一戰(zhàn),又稱井陘之戰(zhàn),發(fā)生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zhàn),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馀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zhàn)以求死里逃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拔
旗
易
幟
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釋義】: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
之
死
地
而
后
生
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zhàn)。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一戰(zhàn),越戰(zhàn)越勇,然后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趙王歇。
【出處】:《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薄
【釋義】:原指作戰(zhàn)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zhàn)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人
心
難
測
韓信北上滅趙的時候,說張耳與陳余兩個人為刎頸之交,后兩人翻臉。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釋義】人心難測解釋為人的內(nèi)心難以探測,喻指人的心思難以揣測,多用于貶義。亦做“人心莫測”。
獨
當(dāng)
一
面
張良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張良對韓信的評價。能獨當(dāng)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見,執(zhí)行力強的人。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薄
【釋義】:單獨負責(zé)一個方面的工作。
戰(zhàn)
無
不
勝
這是劉邦建立漢朝后對韓信的評價,打仗沒有不取得勝利的。
【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二》:“戰(zhàn)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歸,猶為蛇足也。”
【釋義】: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zhàn)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十
面
埋
伏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zhàn)術(shù),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后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huán)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釋義】: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兵
仙
神
帥
明代學(xué)者茅坤《史記鈔》曰:“予覽觀古兵家流,當(dāng)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zhàn)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為祭拜韓信,于漢中拜將臺制立“兵仙神帥”詩碑。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是公認的“兵仙”、“神帥”。
居
常
鞅
鞅
樊噲追隨高祖劉邦屢建戰(zhàn)功,漢朝建立后受封為舞陽侯。韓信后為淮陰侯,曾到樊噲?zhí),樊噲事之謹細,跪送迎拜,口稱大王臣下。韓信出門,感慨笑稱,生乃與噲等為伍。
事實上韓信羞與噲伍事出有因:樊噲歷為韓信部將,劉邦偽游云夢,詐擒韓信,樊噲助紂為虐親手執(zhí)縛韓信,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因此也讓韓信瞧不起樊噲。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薄
【釋義】: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郁郁不樂。
功
高
震
主
韓信當(dāng)時幫劉邦打下了整個江山,按理說應(yīng)該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了,這個時候他旁邊有一個人很了解劉邦的個性,叫“蒯生”,他跟韓信說“因為劉邦很愛猜疑別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時候又勇敢又有謀略的人通常不會善終!笨墒琼n信沒有聽進去,最后劉邦使計誅殺了韓信。
【釋義】:功勞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金
石
之
交
武涉曾經(jīng)勸說韓信自立,說道:你和漢王劉邦關(guān)系這么好,但是最終還是被他所擒。
【出處】:《漢書·淮陰侯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薄
【釋義】:比喻像金石一樣牢不可破的交情!
略
不
世
出
韓信的功勞很大,天底下沒有人可以與他相比的。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釋義】:謀略高明,世間少有!
不
賞
之
功
韓信在戰(zhàn)爭中的功勞太大,無法封賞。后形容功勞極大。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釋義】:形容功勞極大。
勛
冠
三
杰
三杰指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意思是說,三杰之中,韓信的功勞最大。
【出處】:《漢書·高帝紀(jì)》:“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釋義】:功勛超過漢朝開國的三大功臣蕭何、張良和韓信。
伐
功
矜
能
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薄
【釋義】: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偽
游
云
夢
楚漢戰(zhàn)爭勝利后,劉邦襲奪韓信兵權(quán),將其徙封為楚王。當(dāng)劉邦聽說韓信在楚陳兵出入,又采取陳平偽游云夢之計,逮捕韓信,貶為淮陰侯。指劉邦偽游云夢,詐捕韓信事。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jì)》
【釋義】:指劉邦偽游云夢,詐捕韓信事。后以“云夢游”代指陰謀詭計!
鐘
室
之
禍
楚漢相爭,韓信屢建奇功。劉邦稱帝后,封信為淮陰侯。因遭呂后忌,被斬于長樂宮懸鐘之世。
【出處】:《漢書·韓信傳》
【釋義】:比喻功臣遭忌被殺。
問
路
斬
樵
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協(xié)助漢王劉邦同楚兵作戰(zhàn)。韓信為出奇謀襲楚,繞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馬問樵夫路向,韓信聽后,把樵夫斬殺,部將問為什么,韓信稱恐樵夫泄露他們的行蹤。
【出處】:《西漢演義》三十四回問路斬樵夫。
多
多
益
善
劉邦和韓信有一次對話,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釋義】:比喻越多越好。
鳥
盡
弓
藏
劉邦當(dāng)皇帝后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dāng)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fā)跡之地,然后又有人適時告發(fā)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
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處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fā)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浩嘆。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釋義】: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經(jīng)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氣
吞
山
河
韓信當(dāng)時背棄項羽投劉邦,心中滿懷抱負。
【出處】: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漢,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釋義】:氣勢可以吞沒山河。形容氣魄很大。
鄉(xiāng)
利
倍
義
韓信平定齊國后,劉邦策立韓信為齊王。齊人蒯通勸韓信與項羽劉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yōu)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dān)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yè)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
【釋義】:趨向勢力,違背正義。
肝
膽
照
人
齊人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并說自己愿意披肝瀝膽,奉獻計策,為韓信效勞,就怕韓信不采納。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釋義】:比喻以真心相見。
智
者
千
慮
必
有
一
失
李左軍是趙王的參謀,趙不不聽李左軍之言而被韓信擊敗,韓信俘獲李左軍后,以禮待之。韓信欲討伐齊國,問策于李左軍。李左軍給出計策,并表示,“我聽人說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的建議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參考吧。”韓信按李左車的建議行事,果然獲得成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
【釋義】: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一
竿
之
微
【出處】:清·沈菊莊《韓淮陰釣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還憶否?”又云:“漢王嗜殺功高臣,不聞嗜殺釣魚人!
【釋義】:指韓信微時垂釣淮陰事。
傳
檄
而
定
韓信和劉邦討論天下大勢,他說劉邦對百姓秋毫不犯,廢除秦時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愛戴。只要接著這樣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紙文書就可收服。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釋義】: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成
也
蕭
何
敗
也
蕭
何
韓信是由蕭何發(fā)現(xiàn)而推薦給劉邦而成就了劉邦霸業(yè),而最后,又是蕭何獻計除掉了韓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xù)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釋義】: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這34個成語貫穿了韓信的一生,
試問,還有誰,
一生能創(chuàng)造這么多的成語。
還真有,這個人就是蘇軾。
與韓信的34個成語稍遜一籌,
蘇軾一共貢獻了32個成語,
有很多還是蘇軾的原創(chuàng)哦!
韓信的成語是用生命來“創(chuàng)造”的,
而蘇軾的成語是用文字來“創(chuàng)造”的。
所以,韓信的成語多哲理實用,
而蘇軾的成語多文雅有趣,
看看你更喜歡哪一款呢?
你還知道哪些成語的出處呢?
本文由“詩詞世界”整理發(fā)布,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