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江南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1799年),年號乾隆,世稱乾隆皇帝。在位時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史稱“乾隆盛世”。他曾于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歷時33年。
六次南巡,時間均在初春之際離京,暮春之前回鑾,看似為了躲避北方的天寒地凍,但更重要的是此時行動方便,便于沿途察訪吏治民情、檢閱駐軍、籠絡(luò)民心,同時往返途中視察各地河工和浙江海塘治水工程,并且在梅雨季節(jié)來臨之前,勘查水澇之地的堤防工程和沿海海塘工程。
宋官窯洗
南宋 高6.3厘米 口徑21.5厘米 底徑18.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洗敞口,斜直腹,平底。通體滿釉,開大片紋。底有兩圈支燒釘痕,外圈為十個,稍粗大,內(nèi)圈為八個,較細(xì)小。廣義上講,官窯泛指隸屬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專燒宮廷、官府用瓷的窯場,狹義上講,它特指宋代的中央官窯,按文獻(xiàn)記載,有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之分。宋代官窯產(chǎn)品傳世不少,絕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散見于國內(nèi)外大型博物館的,也有一定數(shù)量。就已有的知識,由于含鐵量較高(3.5~6.7%),官窯器一般胎色較深,為黑色或黑灰色;通常施釉較厚,以粉青色為上,也有青灰、青黃色等,釉色瑩潤,釉質(zhì)如玉。素面器物流行,較少刻劃花或彩繪,個別只是凸起幾道弦紋,裝飾上的樸素?zé)o華,突出了釉質(zhì)之美。一些較小的器物采用支燒,較大的器物則采用墊燒。
乾隆帝七十五歲時曾說:“余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出兵平定西北動亂,統(tǒng)一新疆),一曰南巡。”其在《恭奉皇太后駕臨金山記》中也說:我皇祖圣祖仁皇帝撫育九有,匪居匪康,以江浙地遠(yuǎn)京畿,其民文而慧,文則知禮義,導(dǎo)之善可以為天下倡;慧則鮮堅持,入于惡亦可為天下倡。而且財賦所出,國家藏富之地也。是以涉河渡江,不憚屢勤清蹕?磥,關(guān)注東南地區(qū)的思想政治動向和財賦漕糧,才是乾隆屢次南巡的深層目的和基本動因。江浙地盤不大,人口也不是特別多,但除了風(fēng)景優(yōu)美,它更是魚米之鄉(xiāng),經(jīng)濟條件和人文條件都在全國占據(jù)重要地位。一方面,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國文化最發(fā)達(dá)地區(qū),才子學(xué)者之多,數(shù)倍數(shù)十倍于其他省份。另一方面,江浙又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發(fā)生了多起文字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發(fā)展其“盛世”,便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通過六巡,乾隆帝相當(dāng)清楚地了解江南的官風(fēng)民情,又大興河工,廣蠲賦稅,禮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揚了圣恩,對爭取縉紳士民,安定江浙,保護百姓的身家性命財產(chǎn),發(fā)展生產(chǎn),豐富文化,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大清全盛之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開支確實十分巨大,每次南巡,歷時四五個月,隨駕當(dāng)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還有幾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萬銀兩,還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乾隆對此也很了解,他在御制《南巡記》里既講述了“西師”、“南巡”兩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不具備君主之“無欲”、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不可言南巡。十幾年后,他對南巡的勞民傷財有了更深刻認(rèn)識,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zé)o以對朕!
石青緞繡四團云龍紋袞服
清乾隆 身長113厘米 兩袖通長152厘米袖口寬28厘米 下擺寬11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袞服又稱四團龍褂,為清代皇帝禮服之一。主要用于重大典禮及祭祀等場合。其式為:圓領(lǐng),對襟,平袖,左右及后開裾,綴銅鎏金鏨花扣五枚。從此服左右肩并無日、月兩章裝飾可反映出:當(dāng)時清代冠服制度尚未定型。
袞服是一款多用途服裝,它除了與同為禮服的朝袍配套外,還能與吉服袍(龍袍)、常服袍套穿使用。此服以石青團龍流水朵云紋暗花緞地為面,內(nèi)襯月白色暗花綾里。前胸、后背及兩肩織正龍四團。
明黃緞繡云龍紋朝袍
清乾隆 身長144厘米 袖長183厘米 袖口17.5厘米 下擺126厘米 領(lǐng)高7.5厘米 領(lǐng)口4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黃色龍袍為清代皇帝吉服之一,多于時令佳節(jié)或先農(nóng)壇耕耤禮(扶犁觀耕)等場合穿著。其式為:立領(lǐng),大襟右袵,馬蹄袖,領(lǐng)袖俱石青,片金緣,左右及前后開裾,直身式袍,列十二章。內(nèi)襯湖色暗花綾里。綴銅鎏金鏨花扣四枚。
此袍在明黃色緞地上,繡制彩云蝠壽金龍紋、海水江崖,以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章紋樣,繡工細(xì)膩端整,構(gòu)圖氣勢宏健,配色輝煌富麗,展現(xiàn)出天子富有四海、氣動八方的卓絕風(fēng)范。
藍(lán)緙絲福壽龍紋朝袍
清乾隆 身長151.5厘米 袖長220厘米 袖口18厘米 下擺12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藍(lán)色龍袍為清代帝王吉服之一。其式為:圓領(lǐng),大襟右衽,馬蹄袖,領(lǐng)袖俱石青,包石青素緞緣,前后及左右開裾,直身式袍,列十二章。內(nèi)襯月白卷草菊花紋暗花綾,絮薄棉,綴銅鎏金鏨花扣五枚。附殘破墨書黃紙簽一,上書:藍(lán)緙。墨書白紙簽一,上書:高宗。
藍(lán)色龍袍有其特殊功用。在清代帝王于天壇祭天、祈谷、常雩時,會將其套穿在藍(lán)色朝袍內(nèi),作為輔助祭祀的服裝。此件棉袍為冬季用服,故可于冬至祭天時穿著在朝袍之內(nèi)。除此之外,在赴天壇祭祀的前一日,清帝要在太和殿或中和殿前閱視祝版(即讀祝,禱告之意),此時也會單獨穿著藍(lán)色龍袍,此即為古禮所言之“祭禮先嘉疏”。
剔紅嵌玉荷花寶座
清 長127厘米 寬91厘米 高11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座面紅雕漆邊框,沿下高束腰,上下雕刻仰俯蓮花瓣。鼓腿膨牙,牙板下沿為勾云紋洼膛肚,其中雕刻云龍紋。內(nèi)翻馬蹄足下連接托泥。座面上三屏風(fēng)式圍子,后背紅雕漆邊框,內(nèi)飾米色漆地,鑲嵌玉雕荷花、荷葉、飛燕。搭腦凸出,并附帶紅雕漆勾云邊海水云龍帽。
剔紅嵌玉荷花圍屏
清乾隆 長314厘米 寬27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底座為紅雕漆八字形須彌座,中間束腰雕刻卷草,上下有仰俯蓮花瓣。座上三屏式,每扇以紅雕漆為框,框內(nèi)米色漆地,鑲嵌玉雕荷花、荷葉、飛燕。中扇搭腦凸出。屏帽為三塊拼接,以紅雕漆勾云紋為邊,黑雕漆海水為地,上面雕刻上下翻騰的紅雕漆龍紋。
剔紅座宮扇
清 通高30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一對。宮扇是寶座間陳設(shè)物之一,置于寶座兩旁。通常宮扇的扇面是羽毛的,這件宮扇制作于乾隆年間,經(jīng)過常年使用后羽毛脫落,清末時期經(jīng)過修復(fù),扇面圖案是繪制而成。紅雕漆花葉形須彌式底座,面下高束腰,上下雕刻仰俯蓮花瓣。座面上紅雕漆象馱寶瓶,寓意“太平有象”。宮扇桿下端插入寶瓶之中,扇面下端與宮扇桿結(jié)合部位用銅制作,銅葉上鑲嵌玉制磬紋、雙魚紋,寓意“吉慶有余”。
掐絲琺瑯端香熏
清 左:通高35厘米右:通高3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一對。甪端立姿,昂首,四腿粗壯,足踩盤蛇。周身在藍(lán)色地上飾纏枝朵花和卷云紋,胸前掛鈴上陰刻“乾隆年制”楷書款。
甪端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獸,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夷之語,知遠(yuǎn)方之事,好生惡殺,明君在位則奉書而至。甪端均成對制作,對稱地陳設(shè)在寶座兩旁,以彰顯在位帝王乃圣明君主。
青玉夔蝠紋如意
清 長43厘米 最寬12.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舊藏永壽宮。青玉制。
嵌玉阮元書七言對聯(lián)
清乾隆 縱126.8厘米 橫31厘米 厚1.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副對聯(lián)陳設(shè)于乾隆花園玉粹軒,木框黑漆地嵌玉字,聯(lián)語為篆字,上聯(lián)“廣運欽承一統(tǒng)大”,下聯(lián) “天恩國慶萬春延 ”,皆為乾隆帝御制詩句。“廣運”句出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所作《謁明陵八韻》;“天恩”句出自同年作《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韻》,皆是歌功頌德之意。
《兩浙海塘通志》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縱25厘米 橫15.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書為乾隆朝浙江巡撫方觀承呈請勅修,內(nèi)容分圖說、列代興修、本朝建筑、工程、物料、坍漲、場灶、職官、潮汐、祠廟、兵制、江塘、藝文等十三門,共二十卷。另設(shè)首卷,收錄雍正、乾隆兩朝關(guān)于海塘之歷次詔諭載于書首。此書詳細(xì)記述了浙江省古代海塘之建筑歷史、工程管理、物料核算、官員設(shè)置、水利制度、民俗活動等方面,是研究海塘歷史沿革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文獻(xiàn)。
乾隆帝御筆《閱海塘記》卷
清乾隆 描金云龍紋蠟箋 縱33厘米 橫9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別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南巡,視察海塘堤防是其南巡核心目的之一。此卷《閱海塘記》書于“壬午上巳日”,即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途中,是在拜謁海寧海神廟后所作,全文收入《清高宗御制文集》初集卷七。文中縷析從神禹到而今的治水理念以及經(jīng)驗教訓(xùn),并在實地考察杭州沿海塘壩,一一履視測度的基礎(chǔ)上,闡明柴塘與石塘對于治理;嫉牟煌饔门c利弊得失。此卷為乾隆帝五十二歲所書,用筆圓潤平和,為其中年成熟穩(wěn)健書風(fēng)的代表作。此卷曾經(jīng)《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原貯藏于寧壽宮。
海寧陳氏安瀾園全圖
清 縱65.5厘米 橫128.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姚文瀚《乾隆皇帝鑒古圖》軸
清乾隆 紙本設(shè)色 外縱138厘米 外橫28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御筆《學(xué)詩堂記》卷
清乾隆 紙本 縱20.5厘米 橫12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郎世寧等《塞宴四事圖》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熱衷木蘭秋狝,除狩獵練兵之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借此與塞外民族,尤其是漠南、漠北蒙古的王公貴族舉行聯(lián)誼活動。他將宴會上的“詐馬”、“什榜”、“相撲”、“教駣”表演稱為塞上四事,并命宮廷畫家郎世寧等人以繪畫方式記錄下來。
乾隆帝御用黃色緞繡金龍紋大閱甲
清乾隆 上衣通長78厘米 兩袖通長208厘米 下裳長78厘米 下擺寬8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甲以黃色緞為地,青絨緣邊,月白綢里,內(nèi)敷以棉。其甲為上衣下裳式。上衣圓領(lǐng),對襟,其表面滿布銅鍍金帽釘,前胸懸掛鋼質(zhì)護心鏡一。帶左右護肩、左右袖、左右護腋、前襠與左襠。其下裳分左右兩片,于黃緞繡云龍紋間,又平金繡連綴金鉸形上中下三道。其紋裝飾華麗富貴,于周身平金繡正龍、行龍、升龍等各式五彩龍紋,龍間飾以五彩祥云、火珠、海水江崖、靈芝等紋樣。
民國拓清乾隆甲辰年(1784 年)
乾隆御制詣圣因寺瞻禮皇祖神御殿詩刻拓片
民國 縱39厘米 橫69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剔紅御制詩三清茶碗
清乾隆 高5.8厘米 口徑11厘米 底徑4.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侈口,圈足,小碗,碗壁外剔刻有乾隆御制詩《三清茶》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鸷虮骠~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太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云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馀,敲吟興無竭。乾隆丙寅小春御題!蓖氲卓獭按笄迩∧曛啤绷肿瓡睢1鸀槭荒辏1746年),乾隆三十六歲。原詩見《乾隆御制詩初集》卷三十六,題為《三清茶》。
三清茶是由梅花、佛手和松實等三味組成,以干凈的雪水烹之。乾隆皇帝每年在重華宮舉辦茶宴,邀請大臣參與茶會,飲茶,賦詩,并以帶有三清茶詩句的碗來品嘗三清茶,可見乾隆皇帝之風(fēng)雅。
宜興窯紫砂加彩海棠式壺
清乾隆 高10.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紫褐色胎,泥質(zhì)細(xì)膩。自蓋至圈足,通體作四瓣瓜棱形。蓋頂堆塑折枝雙桃為紐,子口。壺身無執(zhí)柄。朝天曲流整體貼附于壺體,流口略低于壺口,圈足略外撇。壺體兩側(cè)繪粉彩青綠山水圖,青山綠野,白墻黛瓦,枝掛碩果,一派田園景象。蓋內(nèi)與外底均有草書“王倫”二字,外底另戳印橢圓形款記,字跡模糊不可辨。紫砂壺從萬歷到明末呈現(xiàn)出了高速發(fā)展的跡象,出現(xiàn)了以“四名家”(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為代表的一大批紫砂壺制作高手。到了清前期,紫砂藝術(shù)更是進入鼎盛期。
紫砂烹茶圖六方壺
清乾隆 高16.2厘米 口徑4.2厘米 足徑4.3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壺高筒六方形,腹、流、柄、蓋均出六棱。姜黃色砂泥,細(xì)膩潤滑。腹出六面,有三面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句末圓形篆書印章款“乾”、方形篆書印章款“隆”字。另三面刻印烹茶圖。
白地紅彩乾隆帝御制詩蓋碗
清乾隆 通高9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3.7厘米通高8.8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3.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佚名《乾隆帝薰風(fēng)琴韻圖》軸
清乾隆 紙本設(shè)色 縱149.5厘米 橫7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繪畫中,身著漢裝的帝王肖像及行樂圖不勝枚舉,這同漢族文化對清宮生活的影響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圖中穿漢裝的乾隆帝端坐榻上,膝上橫琴,雙手輕撫,琴聲裊裊而起,余音不絕。六名小童分侍左右,或持如意,或握竹杖,或端茶盞,或捧圖書,或澆花卉,或整理桌案,井然有序。石幾上擺放的圍棋、書籍、畫卷暗示了乾隆對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鐘愛。
銅鍍金太平有象鐘
清 高90厘米 寬48厘米 厚2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官窯青花“多子多!奔y綬帶瓷扁壺
清乾隆 高17.7厘米 口徑4厘米 底徑5.7×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外底書有“大清乾隆年制”印章青花款。壺直頸、如意雙耳、扁圓形腹、底承圈足。造型仿自明永樂青花扁壺,屬乾隆御窯仿明初官窯的名貴品種。胎體細(xì)膩,釉面瑩潤。
粉彩麻姑獻(xiàn)瑞紋大碗
清乾隆 高7.4厘米 ? 口徑18.3厘米 ? 底徑7.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口微敞,深腹弧收,圈足。除圈足端沿外均施釉?谘厥┽u黃釉,其余為白釉,釉色略泛青,外壁粉彩繪麻姑獻(xiàn)瑞紋,外底飾“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官窯黃地綠釉龍紋碗
清乾隆 高5.3厘米 口徑10.3厘米 底徑4.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敞口,深腹弧收,圈足。除圈足端沿外通體施黃釉,胎壁輕薄,釉色純正。圈足內(nèi)白釉泛青。器外壁繪綠釉雙龍戲珠紋,內(nèi)底心以綠釉書壽字。外底飾“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黃地粉彩開光山水圖雙連瓶
清乾隆 高18.2厘米 口徑9×4厘米 足徑10×4.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體以雙身半體瓶相聯(lián),洗口,束頸,溜肩,圓鼓腹,下腹內(nèi)收,圈足微外撇。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壁黃地彩繪勾蓮圖,正反兩面各有一圓形開光,內(nèi)繪青綠山水圖,空白處墨彩隸書乾隆御制詩《題唐岱仿古十二幀》中詩句,“東風(fēng)隨處起芳華”、“閣跨明潑映水紅開窗不斷芰荷風(fēng)。”詩后分別鈐有“乾隆”“宸瀚”、“惟一”“惟精”紅彩印章。(原詩見《御制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底施松石綠釉,中心處白釉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祭紅釉瓶
清乾隆 高16.5厘米 口徑3厘米 足徑4.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