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在思考中前行
作者:常雨晴
曾迎春是當今畫壇卓有成就的女畫家。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于黑龍江,是一位長期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且具有堅實的藝術功底的畫家。她的青少年時期是在黑龍江度過的。深沉悠遠的厚土文化,質樸平實的風俗人情,一望無盡的蒼茫原野,安靜幸福的農家生活,都在曾迎春的人生經歷和藝術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所以她的作品中時常浮現出對黑土文化的深切感受和對生命意義的不倦思考。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是一個規(guī)律從自然而來的哲學命題,而中國畫論中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談的是畫家需要從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中獲取雙重的營養(yǎng)。曾迎春的作品就折射出她在生活中所獲得的豐厚營養(yǎng)。她的作品多取材于樸實的生活場景,而這些場景中會自然地流露出她在北大荒、黑土地生活的痕跡。她常常從這些普通的場景中挖掘出深刻的題材,故作品多以平中見奇,小中見大,常常折射出她豐富的生活體驗、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致的思考。看她的畫,你會很吃驚,驚奇于很多熟悉而又司空見慣的生活,在她的筆下被放大,剖析,選擇性地重新組合,成為一個全新的場景,而這個場景,又與古人、今人、其他人的表現方式都不同,讓你靜觀時,內心或澎湃萬千或寧靜如水,讓你隨著畫家的思緒而行,不能自己。翻開她的畫作,篇篇不同,讓人不由細細品味,愛不釋手。吳昌碩說,“古人為賓我為主”,“畫當出已意”,“貴存我”,這在曾迎春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她正是通過細致縝密的思考,將”已意”凝煉于筆端,創(chuàng)立了自己在當今畫壇獨特的地位。
曾迎春的思考還體現在她獨特的藝術視角上。在曾迎春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鳥禽占很大比重,她常把鳥禽放在大自然的景色中描繪,可以說是山水畫與花鳥畫的有機結合。她常常用特定的視角,放大和強調它們的形體,使它們有一種宏大的視覺效果。仰視、俯視、平視……高遠、深遠、平遠,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在曾迎春的畫中運用自如!兑环N情懷萬種思》中成群結隊的螞蟻、《花開花落》中上凍的白菜與跌落的蝴蝶皆是采用放大的視角;而《重陽》中飛鳥掠過金色麥田則采用俯瞰的視角,不同的視線不同的角度,體現出的卻一樣都是畫家獨特的藝術語言,由此在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美沖擊的同時,體悟到畫家的匠心獨具。從這一點講,曾迎春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上,靈活地選取了自己的視角,自由地為作品服務。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沒有把作品禁固在一個小思維框架中,而是從未脫離自然。這就如同狄德羅在《狄德羅美學論文選》中提出的:“誰為了自然而忽視歷史,他的作品就會小器、貧弱、猥瑣,誰為了歷史而忽視自然,他的作品就顯得冷漠,缺乏生氣!倍卟荒芷珡U,其間的道理是非常清楚。恰恰是因為了解了這點,曾迎春把對歷史、人物、風土人情的理解與對自然的感悟融為一體,使得作品鮮活而富有生命力。
在畫面處理上,曾迎春往往對畫面背景不惜用大塊的墨、色反復渲染!督褚瓜嗨肌贰ⅰ吨仃枴、《花開花落》中反復渲染的背景正是這一特點的直接體現,在對背景傾注了大量筆墨之后,對畫面主題往往用精線條簡筆勾勒,廖廖數筆,讓畫面增加了透視和層次,使畫面優(yōu)美而不失靈動,簡潔而不失明快,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煉質樸,神態(tài)活潑,色彩鮮明強烈。輕與重的對比,遠與近的對比,深與淺的對比都在有限的畫面中呈現出來。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評論她的作品”民族的、時代的、個人的,十分清晰……不同于古今,更能引起人們的無限情思,青春的回憶美好的聯想。”雖然她的畫面氣氛常用色彩渲染,但作者仍關注筆墨趣味,注重在點、擦、皴、染中,發(fā)揮筆墨的情致和韻味。特別在表現客觀對象的神韻上,仍按傳統國畫的法則。
中國畫最講意境,意在筆先,趣以筆傳,曾迎春還很重視意境的表達,在作品中給人以遐想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
從審美學的角度看,藝術創(chuàng)作是作者將自己的審美經驗向讀者的傳遞和告白,而觀者的參觀則是對作品中生活場景的重新體驗和欣賞。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當把生活體驗凝煉成藝術品呈現給讀者時,最難做到的,是把自己的感受用藝術形式加以表現后,仍能打動觀者,做到這點非常不易,但曾迎春做到了。她把對生活的感動融入到作品當中,通過作品,傳遞給了觀者,讓觀者隨她而思考,為之而動容。我們期待她在自己的思考與探索中帶給更多人生命的感動與美的享受。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