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論·研究] 椽筆搜妙境 畫風開古今---談陶洪壽先生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
熱10 已有 2106 次閱讀 2015-08-15 12:09 標簽: Microsoft 山水畫 border style title【評論】椽筆搜妙境 畫風開古今---談陶洪壽先生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
就一般而言,仿效古賢,深得三昧,已屬不易,即使“借古”足以亂真,也只能算作復(fù)制家的技能。只有吸收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開創(chuàng)古之未有的面目。才能成為出色的畫家。然而,創(chuàng)古之未有的面目“以開金”,談何容易?藝術(shù)上的嶄新面目,決非“照葫蘆畫瓢”地臨摹古畫所能獲得,相反,只有到變化無窮的自然“造化”中去捕捉,提煉,然后活現(xiàn)于筆端才行。
所以,有這一番議論,是我觀陶洪壽先生的山水畫新作情不自禁引發(fā)的,記得2010年,通過本畫院拍賣當代名家書畫認識了陶洪壽先生。事過一年,我常常會想起陶先生的畫作給予我的感受:筆精,墨妙,色調(diào)清潤,大氣磅礴,華滋渾厚,蒼秀天成。其格局布陳近乎宋人;層巒疊嶂,骨體堅實,煙波浩渺,氣韻飛動;其筆墨變化遠勝元人;丘壑錯綜雄奇,植被豐茂多變,仿佛有一種精神閃耀在云蒸霞蔚之中。畫中處處可見古人的筆法,墨法,然而,這一切又都若有若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它們早已被陶洪壽的大筆包孕其中并脫胎換骨。感覺到的卻是處處彌漫于河山大地中的一片深情,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借古開今”的新貌。
在這些作品中,往往分不清何為筆墨何為形象,是古法還是“我法”;是描寫大自然地真實面貌還是胸中的千山萬壑?也分布清吸引觀者的是山水清音還是畫家的心聲。觀賞這些動人的作品,恍如置身與草木蔥蘢的青山綠水之中。迎著撲人眉宇的嵐氣山光,登上勁峭壯偉的高峰,穿行于似隱似現(xiàn)的重山復(fù)水中,沐浴著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氣。聆聽著一片天籟。
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以氣力運筆而行出現(xiàn)的圓潤,厚實的筆力與筆型。使畫面中的煙云薄霧,高天歸鳥,山川飛瀑。密林獨樹。木橋屋宇等以有限意象,表現(xiàn)為無限邈遠。在潑墨,潑與勾勒,皴擦的表現(xiàn)方式中,構(gòu)成“溪山無盡”的整體。畫家在用筆落寞處總有“勢”態(tài),從而筆筆相連,造成通篇跌宕起伏,循環(huán)往復(fù),意蘊連貫的整體氣勢,韻自筆墨間自然而生,是陶洪壽的筆墨方式與表現(xiàn)手法。其用筆特點是:氣壓筆,虛實自然,實處渾厚,虛處空靈。如果說,純屬至極的靈活自現(xiàn),是畫家以拙生巧的造勢特點,那么,運筆的輕與重,急與緩及行筆的起伏,用以構(gòu)造氣脈的貫通。這使得陶洪壽山水畫的筆墨沉著透徹,渾茫自然,既表現(xiàn)出明確的個人風格的主觀性,又體現(xiàn)了“合于自然而發(fā)”的審美原則。
誠然,談到個人風格的主觀性,往往給人以玄奧莫測之感。但風格本身決非抽象之物,它是由畫家匠心驅(qū)使下的具體技法所形成的。從陶洪壽的個人風格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技法上的獨創(chuàng)性。陶洪壽的山水畫常一塊塊自然空白,這些“留白”或一道,或一束,或平行,或糾纏,粗細疏密,自在流暢,極盡繚繞縈回之勢。這神奇的“留白”處理,從畫面中生發(fā)強烈的運動感,使作品更富韻味。
任何一個畫苑大家登上藝術(shù)的巔峰,都要走過一條漫長,崎嶇的道路,一條不同于他人的蹊徑自辟的新路。陶洪壽是以深入地掌握上下千年的山水畫傳統(tǒng)精神,嚼細,消化,吸收,然后避短揚長,棄同求異,化古為今,化洋為中的。其間又始終注重與畫外求畫,以對大自然目染身受和詩文書法的見識,來明確“登峰”的目標和增添“登峰”的內(nèi)力。心存宏旨,腳踏實地,終于取得了“傳統(tǒng)入復(fù)出,畫風開古今”的藝術(shù)成就。陶洪壽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對于同道者是足資借鑒,大有裨益的。
高山流水
激流千里
夔門飛瀑
老峰高達四百丈
瑞居圖
四季常青
天山碧濤
華山天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