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聾發(fā)聵的“旱秧啟示”,曾國藩讀懂后立地成圣
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
作者:洞見yebo
在書中看過曾國藩的一個故事。
曾國藩22歲時考中了秀才,但之后五年,他數(shù)次會試,都榜上無名。
四周鄉(xiāng)鄰都嘲笑他,說他秀才是花錢買的。
那段時間,曾國藩心灰意懶,他把自己鎖在房內(nèi),茶不思飯不想,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一天,父親對他說:“別老悶在房里,二十里外,家里有處田莊,你去管理下!
曾國藩到了鄉(xiāng)下,在巡視田莊時他發(fā)現(xiàn):
烈日炎炎下,佃農(nóng)們正在把田里的水往外排,秧苗都曬蔫了。
他急忙跑過去阻止:“這大熱天的,不澆灌就算了,怎么還排水呢?”
幾個佃農(nóng)哈哈大笑,解釋說:
秧苗剛下田時,根通常扎得較淺。把水排盡,找不到水,它們就只好把根拼命往深處扎。
等到根扎牢了,后面秧苗就會拔節(jié)似的往上躥。這種秧苗就是“旱秧”。
曾國藩聽后恍然大悟,人生何嘗不是如同這“旱秧”一樣,只有熬過了逆境和危機,深深扎根下去,才能不斷拔高自己。
次日,他回到家中從此閉門不出,發(fā)憤苦讀。
一年后,他一舉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成了一代圣人。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面臨低谷,遭遇難關。
撐不住,人生就會戛然而止;撐住了,苦難就不過是磨礪的代名詞。
蘇軾說: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面對人生的風霜雨雪,唯有像“旱秧”一樣向下扎根,才能不斷向上生長。
1
扎根,是磨礪心志
曾國藩說過一句話: “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數(shù)年如一日的刻苦和鉆研。
表演藝術家游本昌,前半生一直默默無聞。
1956年,他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
當很多同學都通過各種門路,紛紛走紅時,他卻一頭扎進話劇圈。
此后將近三十年里,他兢兢業(yè)業(yè)出演了七十多個話劇角色,不斷打磨演技。
1985年,電視劇《濟公》劇組找到他,請他飾演濟公這一角色。
游本昌接下邀約后,很快就進入角色,開始拍攝。
有次拍到濟公吃肘子這一情節(jié),當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39攝氏度。
頭天下午,劇組買來生肘子,結果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開拍“吃肘子”的戲。
放了一天的肘子,早就臭了,散發(fā)著異味。
導演說,要不換別的肉替代吧。
游本昌卻說,只有真的肘子,才能演出真實的效果。
說著他拿起肘子,大口又咬又嚼,做出一副吃得很香的樣子。
憑借這種認真打磨的精神,游本昌演活了濟公,成就了經(jīng)典,也讓自己一炮而紅。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想要學好音樂,就需要先掌握成千上萬的樂曲。
想要寫好文章,就要仔細雕琢揣摩每一個字句;
無論想要學好什么技能,背后都離不開長期的堅持與苦熬。
正如契訶夫所說:
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沒有沙礫的磋磨,就沒有珍珠的閃爍;沒有斧鑿的打磨,就沒有鉆石的璀璨。
一個人唯有在事上磨煉,跨過千難萬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輝。
2
扎根,是熬過低谷
作家愛默生說:
困難,是動搖者和懦夫掉隊回頭的便橋,但也是勇敢者前進的踏腳石。
很多時候,成功毫無秘訣可言,不過是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受別人受不了的累,熬過別人熬不了的難。
大名鼎鼎的詩人北島,他的作品影響過一代人,可回看他的前半生,卻是多災多難。
30歲時,他一力創(chuàng)辦的文學雜志,因批判現(xiàn)實而被關停。
此后他流浪國外數(shù)十年,旅居過7個國家,靠打工艱難地養(yǎng)活自己。
那段日子,他在詩中寫道:
“我蹲下去能觸摸到地獄,抬起頭卻望不到天堂!
但即使處境再難,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事業(yè)。
白天外出打零工,晚上回到租房,他就拿出稿紙開始寫作,經(jīng)常熬到一兩點才睡;
每逢節(jié)假日,他就待在圖書館,翻閱各種經(jīng)典名著,積累了豐厚的學識。
幾年后,他出版了多部詩集,并以深刻的思想,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
在苦熬之下,原本寂寂無名的他,最終成為享譽國際的大詩人。
路遙說, 往往是在無數(shù)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人才能快速成熟起來。
當你陷入困境時,請再多撐一下,咬牙多堅持一會。
熬著熬著,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間,自己原來已經(jīng)走了很遠的路。
很認可《白鹿原》里的一句話:
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熬過去就會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開啟一個新的輝煌歷程。
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一個人想要有所長進,就必須受得住打擊和痛苦。
但請記得, 要想看到彩虹,就不要介意雨天。
所有在風雨中熬過的苦,走過的路,終歸會成為你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3
扎根,是沉淀能力
2002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丹尼爾·卡內(nèi)曼為了研究一項艱巨的課題,組建了一個團隊。
一開始,他問團隊成員們:“大家打算用多久完成這個任務?”
團隊成員們對完成時間的預估,都在兩年左右。
卡內(nèi)曼又去問著名編程專家希莫:“其他團隊編制類似的課程計劃,失敗的概率有多大?”
希莫回答:“40%!
卡內(nèi)曼又問:“完成任務用了多長時間?”
希莫回答:“沒有哪個團隊是少于七年的,最多的用了十年時間!
回去后,卡內(nèi)曼把這個答案告訴了團隊成員。
很多成員覺得失敗的概率太大,而需要付出的時間又太長,選擇了離開。
留下來和卡內(nèi)曼繼續(xù)研究的,只有幾個人。
最終他們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任務,并取得重大成果,一舉拿下了當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作家賈平凹說:
能在水面上撲騰,也可能濺出些水花的,往往不是大魚,大魚躲在水底深處。
做任何事情,你越是心浮氣躁,就越是容易后勁不足。
在這個世界上,耐著性子,默默積累與沉淀,才能讓自己脫穎而出。
看過數(shù)學家張廣厚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從北大畢業(yè)后,張廣厚進入中科院數(shù)學研究所。
當時很多同事都想著如何提職稱,他卻一門心思撲在研究上。
有次他看到一篇論文,覺得很有價值,于是復印下來,反反復復讀了半年之久,直到完全消化為止。
由于多次翻閱,紙張泛黃,妻子對他開玩笑說,你簡直就是在吃書。
然而正是這份長期的沉淀與積累,使得張廣厚成為中國當代著名數(shù)學家。
晉代醫(yī)藥學家葛洪說: “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
人生就如同拉弓,你蓄力越久,走得就越遠,能達到的層次也就越高。
在這個普遍追求速成的世界里,不妨沉住氣,專心修煉自我。
當你經(jīng)過了時間洗禮,在沉潛中錘煉出真正的本事,自然會迎來屬于你的機遇。
▽
有位作家說過:
“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在困境中磨礪心志,在苦難中修煉能力。
當你熬過苦難,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種種考驗,往往都是命運的另一種成全。
讀懂“旱秧啟示”,前行路上,學會慢慢地磨,笨笨地熬。
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將每一個逆境,都轉變?yōu)閴|高自己人生的階梯。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