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晉道桓在《釋駁論》中寫道:“是以知三尊為眾生福田供養(yǎng),自修己之功德耳!
那些為眾生做善事,且有著巨大功績的人,都在提高自己的功業(yè)和德行,以求自己幸福,甚至讓周邊的人也幸福。
何謂“功德”?便是人之功業(yè)與德行。功業(yè),跟人們做了什么事兒有關。而德行,則跟人們的品德修養(yǎng)有關。功業(yè)好,不一定德行好。唯有功業(yè)和德行都好,才是真正的“修得善果”。
自古以來,我們評價圣人的標準,也跟其“功德”有關。比如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梁啟超先生這么評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人,不一定要當圣人,但一定要當有功德的人。修養(yǎng)功德,最好要有這6個習慣,越老越有福報。
一、謹言慎行,說話留心。
有禪師說過,惡言、妄言、狂言,此三言皆不可說也。
傷人且難聽的話,盡量不要說,說多了,人之戾氣就比較重了;夸張的話,也要少講,不然會給自己惹禍;狂妄的話,最好不說,越是驕傲,越會走下坡路,沒啥好結果。
說話,雖然說是人之本能,可一旦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會傷人傷己。最好謹言慎行,能不說就不說,沉默是金。
把話說得特別漂亮,是一種本事。而把話藏在心中,是一種智慧。
二、保持原則,不越本分。
為人處世的新的原則:當本分人,做本分事,過本分生活,享受本分的福報。
“本分”二字,無論在什么時候,都顯得特別新的。有些到處碰壁的人,就是因為沒有守住本分,缺乏了一定的原則,所以弄得凄凄慘慘。
所謂的“做本分事”,其實很簡單,就是有多大的頭,就戴多大的帽子,既不貪功,也不狂妄,只做自己能做的事兒。而自己做不了的事兒,就交給別人做。
本分之人,也許不能像小人一般在短時間內大富大貴,但他們能安穩(wěn)一輩子,勝在長久。
三、減少貪欲,明心正意。
在《七宗罪》當中,有一種原罪,是無數罪惡的核心——貪婪。
人這種生物,可以為了一定的利潤,鋌而走險;可以為了一定的利益,改變原則;可以為了一定的錢財物質,丟失做人的理性。
貪婪到了最后,并不是“得到”,而是“失去”。不屬于你的,你非要去強求,結果只能是“輸光光”罷了。還有些人,把自己也搭上去了。
做個“欲望適度”的人,不求太多,不幻想太多,踏實過日子。如此,才是正道。
四、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諸己。
孔子說過:“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不怨恨老天,不埋怨別人,下學禮樂而上知天命,了解我的,只有老天啊。人間一切事兒,跟別人和老天無關,而跟自己有關。
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就會招惹來什么樣的人,做出什么樣的事兒,得到什么樣的結果。所謂“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就是這個道理。
不論遇到什么事兒,首先該反省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問心無愧,那就只能靜待天意了。
五、穩(wěn)中求進,不走捷徑。
年輕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做人,為什么就不能走捷徑呢?只要走捷徑了,不就能快人一步,迅速賺到錢了嗎?
后來,看到過無數小人倒霉了,才明白了一個道理,走捷徑的人,往往都會摔得頭破血流,沒有什么好結果。
用一句話來解釋,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不是今天還,就是明天還,或者就是未來還。沒有誰,能夠避免“自作自受”的必然宿命。
做人,還是穩(wěn)中求進,腳踏實地比較好。不求快,也不求捷徑,而只求心安理得,不至于在未來的某一刻,才遭遇大禍。
六、靜以修身,淡然而活。
俗話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做人安靜,以此來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生活簡樸,以此來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做人淡泊一點,以此來明確自己的志向,為人寧靜一點,以此走得更遠。
人,為什么要安靜呢?表面上是提高自己的心境,實際上是提高精神的高度,提高生活的質量,不至于一輩子都渾渾噩噩,活在了迷茫當中。
修養(yǎng)自身的功德,為了不僅是自己安好,還是為了家人安好。要知道,功德代代傳,子孫皆有福。這,乃是長久之道。
文/舒山有鹿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