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相信你眼中的我,卻相信別人口中的我。"——宮崎駿
飽受爭議的文人從來都不少,就拿南懷瑾來說,他被不少人稱為"一代宗師",也被一些人稱為"滿口胡言的大騙子"。
他宣揚國學,一生為中國正統(tǒng)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所努力,卻總有人盯住他明明修道卻生兒育女且葷腥不忌不放。北大的教授對他也頗有微詞,稱他的書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大師也有黑歷史
每個人都有黑歷史,每個人也都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南懷瑾出生于1918年3月18日,是個地道的浙江人。雖然后來被著稱為"國學大師",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大師年幼時也學習不好,而且成績差到了人們想象不到的地步。
1931年,南懷瑾小學畢業(yè)考試位居倒數(shù)第一,也因此只得到了肆業(yè)證書。父親認定他讀書沒有出路了,再讀下去也不過是浪費時間,便想讓13歲的南懷瑾去學一門手藝養(yǎng)活自己,學習木雕或者到商店里當個學徒。
南懷瑾心氣兒高,自然沒有答應,但他也不想再在學校里學習了,而是要求在家里自學。無奈之下,父親只得妥協(xié),并且在南懷瑾在家自學的三年里給他請來葉公恕來當他的老師。
雖然后來南懷瑾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但還是有些看不慣他的人緊抓著他小學畢業(yè)考試倒數(shù)第一的事情不放,好像這個"污點"就必須跟隨他一輩子,再大的成就也抹不掉。
更可笑的是,真的有一些人因此對南懷瑾"由粉轉(zhuǎn)黑",也許他們眼中的大師就必須得是從小優(yōu)秀到大的吧。
其實南懷瑾的家人對他要求并不高,即使他生在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長輩們卻不求他成為一個大文人,祖母還對他說過,讀書可以,但不要做官。父親對他的要求就更簡單了,只希望他平安安穩(wěn)地度過一生,至于書,讀得好不好都不重要。
所以,從頭到尾,只有南懷瑾一直在"苛求"自己,他不甘心于平凡,決心要做出一番成就來。
修行之路
1935年,年僅17歲的南懷瑾早早地就結(jié)了婚,新娘是他的姨表姐王翠鳳,不久就有了兩個人的第一個孩子南舜銓。雖然已經(jīng)成立了家室,但南懷瑾并沒有因此放棄他的學業(yè),家人也都支持他繼續(xù)求學。
這次南懷瑾沒有繼續(xù)學文,而是跑到浙江國術(shù)館學武去了。后來他在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肆業(yè),并且獲得了武術(shù)教官的資格。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南懷瑾孤身一人入川,考入了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yè)后進入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這時候南懷瑾還沒有開始研究國學,還不被人們所熟知,但這艱難的修行之路為他后來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1943年,南懷瑾和袁煥仙相識相交,雖然二人年齡差極大,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之間的交流和惺惺相惜。南懷瑾也是在這時開始接觸佛法。后來,南懷瑾跟隨袁煥仙到了成都的靈巖寺,并成為維摩精舍的開山首座弟子。
從此南懷瑾開始潛心參禪,之后打算在峨嵋山閉關三年,但中途得到消息稱有人要加害于他,于是不得不離開成都,最終在五通橋閉關完成了他的三年之愿。
1949年春天,南懷瑾到了臺灣,這時的他已經(jīng)小有名氣,開始在臺灣各個大學講學。但這場修行之路,還遠遠沒有走到盡頭。
坎坷旅途
1955年,南懷瑾迫于生活困苦,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但收效慘淡,連一本都賣不出去。無奈之下,南懷瑾攜家人搬到了菜市場附近。
在此期間,他又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本著作,但都和《禪海蠡測》的效果差不多。
少有人知道他是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完成這幾本書的,在昏暗狹窄的小屋子里,南懷瑾一邊費盡心思寫書還要一邊照顧哭鬧中的嬰孩,其坎坷程度可見一斑。
對一個志向遠大的文人來說,更讓他痛心的可能還是飽受一些人的爭議吧。李敖在《李敖笑傲江湖》一書中就直言不諱地表達出了他對南懷瑾的不滿,稱南懷瑾實際上就是個騙子。
北大的教授李零也對南懷瑾的書提出批評,認為他的書是民間演義,全是在胡言亂語,只能蒙騙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村夫和文盲。
其實他們這樣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他們都是接受過科學知識的人,自然不會相信"辟谷一個月"及"看見一個高人用手一指就折斷了遠方的一棵大樹"這種話,更不會對南懷瑾的"陰陽風水"和"念咒畫符"產(chǎn)生認同感。
這和他們接受的知識相悖,并且那些話也確實缺乏說服力,難以讓人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比起國學大師,南懷瑾更像是一個古怪的江湖術(shù)士。
偏佛學的"國學家"
相比于"國學家"這個稱呼,南懷瑾實際上更偏向于"佛學家"。他早年和袁煥仙老師學習的便是佛法,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都是圍繞佛法而展開,并且涉獵很廣,見解清奇,和普通的"正統(tǒng)國學"有很大差別。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禪宗他都有在書中談及,甚至還講武術(shù),丹道和發(fā)財之道等等,可以說是把他所了解的全都寫上了,這就使得他的書知識綜合的同時也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除此之外,南懷瑾并不過分注重給人傳授理論知識,他想做的更多是想讓他人從書中有所感悟,可以在自己的思考中領悟到一些東西。
南懷瑾的書表面上通俗易懂,但實際上高深莫測,沒有一定國學基礎的人看那些書只能得到它最淺顯的東西,只能看到一些"迷信"的言論,而無法感知到語言背后的深意。
就這樣,南懷瑾不被任何一方所承認,研究國學的文人學士不欣賞他,研究怪力鬼神的江湖術(shù)士也不待見他。但南懷瑾先生也自知自己與這二者"道不同,不相為謀",主動和他們保持距離,劃清界限。
1977年,南懷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學作品—《論語別裁》,他用通俗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生動鮮活的孔子,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難懂的論語語錄。這不僅讓更多的人愿意讀《論語》,還刊正了許多人以往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解。
1994年,南懷瑾在廈門南普陀寺主持了七天的禪學講座,他向人們親自講解禪修要義,還帶領人們進行禪修實踐,他想把自己的全部經(jīng)驗和知識傳授給后人。從這以后,才有了不少人追捧的《南禪七日》。
其實"大師"也好,"騙子"也罷,南懷瑾先生并沒有把這些稱呼放在心上,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他能夠平和地面對眾人的言論。
比起虛名浮利,他更想做的是傳播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放人的內(nèi)心。他的貢獻我們也不能否認。那些說他是騙子的人,我們也不必追究,一笑而過就好,畢竟沒有人能被所有人理解。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