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失傳已久的絕學--《止學》,是一部湮沒久遠的關(guān)于勝敗榮辱的絕學,作者王通,號文中子,隋朝大儒,山西河津人。作為歷史上超牛的老師,文中子比鬼谷子還厲害!
鬼谷子帶了四個徒弟,雖然都名動天下,但均無善終;而文中子的徒弟們則不僅撐起了唐太宗的文臣班底,還都能高位善終。鬼谷子名王詡,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盍80歲;教了4個徒弟,蘇秦、張儀、龐涓、孫臏;寫了一本書《鬼谷子》共二十一篇,除第十三篇轉(zhuǎn)丸失傳外,其余得以流傳。
文中子名王通,隋朝人;盍33歲;教了一千多個徒弟,著名的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等;在立言方面,曾續(xù)六經(jīng):《續(xù)書》、《續(xù)詩》、《元經(jīng)》、《禮經(jīng)》、《樂論》、《贊易》,但在唐代就全部失傳了,只留下他的弟子仿《論語》編輯成書的《文中子說》,該書系王通和門人的問答筆記。
有一天,王陽明的高徒陸澄問王陽明:“老師覺得王通模仿續(xù)孔子的《六經(jīng)》是不是有點沽名釣譽?”王陽明說:“王通幾乎具備了成為圣人的條件,可惜只活了33歲,《續(xù)經(jīng)》這件事情,如果孔子再生的話,也一定會去做。”之后又加了一句“良工心獨苦啊”。
曾國藩對王通“知止”的思想也非常認同,他說:“止學乃人生行為之約束,忽略此學,智者必有一失!
孔子之后,儒家只出了兩個圣人——王陽明和曾國藩,能得到他倆的共同推崇,是非常不容易的。
文中子的《止學》究竟講的是什么?
《止學》是以道家之思想論處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其教導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應(yīng)該在什么地方停下來的學問。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出發(fā),水滿則溢、月圓則缺,所以要“適可而止”。“有余”就不好,“不足”就補之,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
全文分十卷,每卷論述一個主題,分別為智、用勢、利、辯、譽、情、蹇、釋怨、心、修身。但每個主題的統(tǒng)率都是“止”。作者的用意,就是要教化讀者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應(yīng)該“停”下來。正所謂“水滿則溢、月圓則缺”,為人處事,當止則止。
曾國潘是運用“止學”最成功的一個。曾國藩的書房中,有四個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學”。曾國藩常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xiàn),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薄案毁F常蹈危機”、“盛時須作衰時想”。他時時以一個“止”字為行動之本,從反面考慮問題,不越雷池,無張狂樣,以此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險,在滿清王朝排漢擠漢的官場中,功成身退。
而今人李嘉誠更是按《止學》的要義身體力行,甚至將“知止”二字高懸于辦公室的醒目之處,終使其成為一代商界至尊。他們均是“知止”的范和“止學”的受益者,這從一個側(cè)面告訴人們:《止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任何人都不該忽視,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來源:文化三晉,在此致謝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