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在教育環(huán)境下,誕生了無數(shù)的虎媽、狼爸。“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是“中國式狼爸”的宣言。
他堅持“用最傳統(tǒng)、最原始的古老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學習跟不上來就要揍人。
“狼爸”不準孩子看電視,不準自由上網(wǎng),不準隨意開空調;他說,孩子是民,家長是主;打是一種文化。他“把三個孩子打進了北大”。
這種教練式的教育方式,雖然讓孩子看起來比同齡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能,進入了更好的大學。但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本性,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偏激。接受這樣的教練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梁啟超,這為民國的學術大師用實踐證明了,真正的好父母,絕不是所謂的虎媽狼爸。
他有九個子女,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三子梁思忠是畢業(yè)于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四子梁思達是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的經(jīng)濟研究者,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好父親從來不“逼”孩子
明代王陽明曾今在家書中教育孩子說:科第之事,吾豈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
王陽明說,對科舉考試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強迫于你呢。獲悉你有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對我來講也夠高興的了。
王陽明告訴孩子,不會強迫他在科舉方面一定要有成就,而是欣賞孩子上進的那份精神。對比現(xiàn)在的很多家長對高考的態(tài)度,幾百年前的王陽明是不是很開明呢?
無獨有偶,近人梁啟超也是一個寬厚的父親。他從來不逼迫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作為父親,梁啟超不僅不逼孩子學習,不逼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他始終以“趣味”來引導孩子。在梁啟超看來,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沒有趣味人生就沒有意義。
他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梁啟超給子女的學業(yè)很多建議,卻又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兒女們。
他很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生物,但女兒興趣不大,他便寫信道:“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么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適,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梁啟超子女大多學的是冷門專業(yè),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歡,他必全力支持。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親自聯(lián)系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自掏腰包,讓梁思永有機會參加實地考古工作。
1928年4月,梁思成即將歸國,梁啟超在信中寫道:“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就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yè),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痛苦,倒不值得!
小兒子梁思禮是院士,火箭控制學家,他說自己先搞導彈控制、再擴展到計算機應用,都是趣味驅使。
盡職盡責就夠了
梁啟超從來不逼孩子,在他寫給孩子的信中從來沒有要求孩子,做多大事,要拿第一,要光宗耀祖。
他對于孩子,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盡自己的責任。
1923年,梁啟超再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yè)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盡自己的責任,這是對于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但確是一切事業(yè)和成就的基礎。
這個標準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干大事、創(chuàng)大業(yè),其實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會很快失敗。
為父母做一件小事,這是盡責任,為子女買一本書,為愛人買一件衣服,這雖然是小事,但卻是我們當做的,都是一份責任,沒有這種責任,家庭必然不會和睦。
1952年,北京城墻被拆,梁思成和林徽因多方組織,甚至不惜受到北京市長吳晗和毛澤東的嚴厲批評。
東直門城樓是唯一的明成化年間雕梁畫棟、閣樓式楠木建筑。1957年北京市決定拆除,當時梁思成堅決反對。但是北京市委一級一級向下傳達:拆城墻是中央決定的。
誰再反對就開除誰的黨籍。整整一個星期,梁思成坐在東直門看著這座城樓默默不語。不久之后,東直門城樓就永遠消失了。
作為一個建筑學家,梁思成認為自己有責任保護古人留下的珍貴建筑,他冒著惹怒高層的風險,反對政府破壞文化的行為,這也是源于責任。
梁啟超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大官,做大事業(yè),因為人的天資和能力有差異,有些人,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個普通人,但是只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就是成功了。
假使孩子日后有了成就,仍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盡自己的責任,為國民,為人類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梁啟超說,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一個能盡自己責任的人,無論他是普通人,還是大人物,至少都是內心光明,仰不怍于天,俯不愧于地的有德之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圖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