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介紹這種語法時,認為大致起源于漢代,在唐代才普遍使用,而且大多用在詩句中。
使成式與上文說的遞系式很相似,表面大多是謂語+賓語(或無賓語)+補語的形式。但是使成式顧名思義,謂語是因,補語是果。
一、大風-吹-地-轉1、末字為動詞,作補語
大風--吹-地-轉,高浪---蹴-天-浮。名詞+動詞+名詞+動詞
大風把地都吹轉了,高高的波浪把天踢得浮動了。
使成式的結構是后3字:吹地轉、蹴天浮。因為吹,所以轉,因為蹴,所以浮。
吹,是主要動詞,地,是目的語,轉,也是動詞作補語。
出自杜甫《江漲》:
江發(fā)蠻夷漲,山添雨雪流。
大聲吹地轉,高浪蹴天浮。
魚鱉為人得,蛟龍不自謀。
輕帆好去便,吾道付滄洲。
注:大聲吹地轉,王力書中寫作:大風吹地轉。
2、末字為形容詞,修飾語賓語
類似的詩句如:石角---鉤-衣-破,名詞+動詞+名詞+形容詞。
出自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之一: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
綠尊雖盡日,白發(fā)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又如:峽云---籠-樹-小,同樣,最后一字為形容詞。
出自杜甫《送段功曹歸廣州》:
南海春天外,功曹幾月程。
峽云籠樹小,湖日落船明。
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輕。
幸君因旅客,時寄錦官城。
這類句式結構為:主語+謂語+賓語+補語。最后一個字,可以是動詞,例如:轉、浮。也可以是形容詞,例如:小、破。
二、松風-吹解-帶這種句式和前一類有明顯的區(qū)別,這一類是連續(xù)兩個動詞:吹、解。 前一個動詞是因,后一個動詞是果。
例如:松風---吹解-帶。如果按照第一類的語法結構是:松風--吹-帶-解,二者區(qū)別在于賓語放在了最后一個字。
這個句式,王力在五言近體詩復雜句中提到過,屬于第76類,前2字名詞,中間一字為動詞,后2字是謂語形式(動賓結構),nN-V-V-N。
出自王維《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三、轉來-深澗-滿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省略了主語。例如: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Vd---fN-F,這種句式,也是五言近體詩的復雜句,第44類:前2字是動詞帶補語(轉來、分出),后三字為主謂結構的句子形式(深澗滿、小池平)或謂語形式。
轉、分是因,來、出是結果作補語。
出自《詠山泉 》: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七言句,關注一下后5字,例如: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
dd-Vd---V-nN,這種句式,可以看作五言第44類(后3字謂語形式),前面加了兩個副詞:幸不,若為。
只看后5字,前2字是動詞帶補語(折來、看去),區(qū)別是后3字是謂語形式(傷-歲暮、亂-鄉(xiāng)愁)。
折,是因,來,是果。
出自《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fā),朝夕催人自白頭。四、卻羨浮云與飛鳥,因風吹去又吹還
這種句式又有不同,被吹去又吹還的,是上聯(lián)的浮云與飛鳥,目的語被前置了。
風-吹-去,(風)-吹-還,吹是因,去、還是果。
出自李頻 (唐)的《春日思歸》:
春情不斷若連環(huán),一夕思歸鬢欲斑。
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xiāng)空隔萬重山。
音書斷絕干戈后,親友相逢夢寐間。
卻羨浮云與飛鳥,因風吹去又吹還。結束語
使成式,和昨天說的遞系式相似。
使成式的特點是有兩個動詞,或者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前一個動詞是因,后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作補語,是結果。
@老街味道
近體詩語法07:遞系式的特點,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