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達清
第675期
釋夢真是宋末元初活躍在僧俗兩界的較為著名的詩僧,但自元以降,由于其詩集、語錄相繼亡佚,除若干佛界“燈錄”對其有簡略的介紹外,學人對其生平、詩作狀況知之甚少。200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許紅霞副教授在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曾訪得于國內久佚的《籟鳴集》及其續(xù)集,并曾作文做過簡單的紹介[1]。2009年,復旦大學金程宇先生將其公布于《稀見唐宋文獻叢考》[2]一書中,國內學界才得以窺其大貌。本文擬結合《籟鳴集》《籟鳴續(xù)集》中的詩作,對夢真生平、佛學思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作一簡要的介紹。
一、夢真的籍貫和生卒年
嘉靖《寧國縣志》卷二《寺觀•仙釋》對夢真生平有一極為簡略的概括:
夢真,字友愚,號覺庵,姓汪氏,邑之盧仁鄉(xiāng)(人)。受業(yè)于宣梵寺,挑包江湖,與廬山三憑君為師友,得唐人句法。屢住名山,禪譽四馳。示寂茶毗,舍利涌出。有《籟鳴集》《語錄》行于世。
這里有幾個問題。歷來夢真小傳記其籍貫,多作“宣城人”或“宣州人”,夢真自己在刊刻其《籟鳴集》時,亦署作“宣城覺庵夢真友愚”。實際上,這里的“宣城”或“宣州”,均指的是郡治,即南宋的寧國府、元代的寧國路。從《籟鳴集》《籟鳴續(xù)集》中的詩作看,夢真應是寧國縣人。故歷修《宣城縣志》不著一詞,而《寧國縣志》則存其小傳。
嘉靖《寧國縣志》記夢真為縣之盧仁鄉(xiāng)人,然查嘉靖縣志卷二《鄉(xiāng)里》,明代寧國縣十五鄉(xiāng),并無“盧仁鄉(xiāng)”其名,有學者據(jù)此認為,“盧仁”乃“蘆城”之訛誤。筆者不敢茍同,蓋古代鄉(xiāng)里名稱多有變化[3],嘉靖《寧國縣志》所錄乃嘉靖時鄉(xiāng)都區(qū)劃,其與明初區(qū)劃可能尚有不同,更不用說宋、元了。若“盧仁”乃因刻工而致錯訛,后修《寧國縣志》當早已修正,何以嘉慶《寧國府志》卷三十一錄夢真小傳,仍作“盧仁鄉(xiāng)”?自嘉靖至嘉慶,《寧國縣志》歷經(jīng)多次續(xù)修,難道就無一編纂者能看出其訛錯[4]?故筆者以為,“盧仁鄉(xiāng)”乃是宋時舊名,明代以后鄉(xiāng)都區(qū)劃調整,“盧仁鄉(xiāng)”被撤,后遂不存其名。
夢真有《送侄公瑜歸石門山中》詩[5],可略考其俗家之所在。石門山,即山門山,亦名靈巖山,位于柏枧山東南。其侄汪公瑜既居在石門山,夢真俗家當亦應在此,或當在今汪溪鎮(zhèn)境內。汪溪鎮(zhèn)與宣城縣水東鎮(zhèn)鄰近,夢真居家或云游返家時,常經(jīng)過其地,故《籟鳴集》中于宣城其他地方少有提及,唯作有《寄三天洞隱人》《曉發(fā)水東》等詩,可見其對水東鎮(zhèn)是比較熟悉的,正因汪溪與水東為鄰之故。汪溪得名之由來,當因其地居多汪姓,亦正與夢真俗姓汪合。
關于夢真之生卒年,缺乏明確的史料,但我們可以根據(jù)相關資料加以推測。
據(jù)夢真《籟鳴續(xù)集》后跋,《續(xù)集》中的詩均作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其中有一首《長至感懷》,詩中有“過歷頻推六十三,又逢陽向畫(疑當作“晝”)邊還”句。這里關鍵是對“過歷”一詞的理解,若釋為“度過的時光”,則景炎元年夢真六十三歲,其生年在嘉定七年(1214);若理解為“翻過今年的歷書”,則景炎二年(1277)夢真六十三,其生年則在嘉定八年(1215)。
又,橫川如珙禪師有《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語錄》,其中有“覺庵和尚遺書至,上堂:四大合成,一個幻身。以幻身出學者之幻,四大分離,幻身何有?正當與么時,還有與覺庵和尚相見者么”[6]一段話。據(jù)該《語錄》前后編排時間,橫川禪師這次上堂是在元至元二十五年(1299)冬,時當在夢真圓寂不久,因此夢真的卒年可推定為本年。[7]
因此,夢真的生卒年可確定為1214—1288年,或1215—1288年。為求敘述的方便,本文取前者。
二、 夢真的生平及佛教思想
夢真的生平簡歷及佛教思想,在釋文琇永樂年間編《增輯續(xù)傳燈錄》卷四有較詳盡的記述,清代聶先《續(xù)指月錄》卷五、超永《五燈全書》卷第四十九中的夢真?zhèn)饔洠鶃碓从诖恕?/p>
據(jù)載,夢真于嘉定十五年(1222)八歲時出家修行,初住宣梵寺。宣梵寺在寧國縣東九十里,原名谷林寺,北宋天圣中僧應之始建,元祐中改名宣梵寺[8],清初尚存,今廢。紹定六年(1233)夢真受具足戒,次年即開始四方游歷,尋訪名師。夢真勤學好問,每到一處,他都將自己的參禪心得向當?shù)氐淖饚熋拚埥,但總是不得要領。嘉靖《寧國縣志》記其“與廬山三憑君為師友,得唐人句法”,即是在這個時期,夢真不僅向他請教佛法,還學習到了做詩的技巧。只是對于這個“三憑君”,我們今天已是一無所知了。
時無準師范[9]住杭州徑山,法席甚盛,夢真遂慕名前往請益[10]。
慕無準范道風,遂登徑山叩見,每到室中,戰(zhàn)怖忘卻話頭。自此不去入室,晝夜只是坐禪。一日廊下行,聞火板鳴,有省,私自歡喜,知得本命元辰落處。于是入室,范問:“你是吃粥吃飯僧,參禪學道僧?”師抗聲曰:“吃粥吃飯僧!狈对唬骸案氾柍允嫉谩!睅熢唬骸爸x和尚供養(yǎng)。”目此只是看狗子無佛性話,無入處。[11]
夢真與南宋高僧宗杲為同鄉(xiāng),宗杲屬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夢真初學當亦是秉承了“看話禪”的衣缽,無準師范傳授的也是這套理論。夢真得其傳授,雖有所得,但或許是秉性使然,夢真對宗杲這種由“公案”入佛的法門始終不能領悟,不得開解。
其后夢真又曾追隨著名詩僧北澗居簡,先后在常熟慧日禪寺、道場山護圣萬歲禪院、凈慈山報恩光孝禪寺等地掛單,其詩思日進,而在佛法的修行上進益仍有限。
最后夢真又前往四明雪竇山,參見大歇仲謙禪師。[12]
乃過雪竇見大歇,謙問:“作么生是生死底事?”師曰:“眉毛安眼上!敝t曰:“眉毛因甚安眼上?”師曰:“說著令人轉不堪!敝t又問:“汝甚處來?”師曰:“徑山來!敝t曰:“火后事,作么生?”師曰:“五峰依舊插天高!敝t曰:“那事還曾壞么?”師叉手向前曰:“幸喜不曾動著。”遂掛搭。
歸堂。師自知未穩(wěn),心下常熱哄哄地。一夜更深,舉首見琉璃燈,豁然大悟,從前所得,一時冰消瓦解。次日入室,謙舉“如何是佛?三腳驢子弄蹄行”,聲未絕,師曰:“一任[?孛]跳。”謙曰:“甚處與楊岐相見?”師曰:“當面蹉過!睆蛨(zhí)侍久之。[13]
仲謙禪師當年正是在五臺山秘魔和尚叉下開悟[14],其傳承與宗杲不同,走的是虎丘紹隆的路子(仲謙為紹隆四傳弟子)。夢真在其啟發(fā)下終于豁然開悟,其后又跟隨仲謙學習了很久,才下山開始自立門戶。
夢真先在杭州永慶寺演法,其后又住持過處州連云寺、湖州何山寺、揚州天寧寺,晚年定居蘇州承天寺。夢真的佛法思想保存在其《夢真語錄》中,可惜其書早已亡佚,今天已無法窺見其全豹!段鍩羧珪肪淼谒氖疟4媪似渲械奈宥窝莘ü,如:
上堂。舉韶國師曰:“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睅熣俅蟊娫唬骸吧貒鴰煟脗頌子,只是打成兩橛!背刑煲嘤袀頌:“雙峨峰頂,上是青天。夜半捉烏雞,伸手不見掌!焙纫缓。
可見夢真演法,能遠紹臨濟宗的棒喝宗風,以收當頭棒喝之效。其弟子云岫(1242—1324)曾記其開示好用竹篦打人,作有《覺庵和尚室中舉行腳:“明什么邊事?”進云:“行一色邊事。”庵示竹篦云:“者個是什么?”進云:“竹篦!扁智茏⊥创蛞活D。因思前事,為作一偈》一詩:“室里曾遭痛竹篦,等閑放過卻成迷。思量一色明邊事,好采無言答得詩!盵15]
《增輯續(xù)傳燈錄》卷五“蘇州穹窿獨木林禪師”條亦載有其事:至明州報恩,值覺庵入室,提起竹篦云:“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睅煱炎≈耋髟疲骸昂蜕须x卻這個別道!扁重Q起拳頭,師曰:“話作兩橛。”庵打一下云:“諸方即得,報恩門下吃棒有分!睅熢唬骸胺耆说c么舉?”庵有頌曰:“蒺藜遍地火漫空,峭壁懸崖路不通。不是四明林侍者,誰拼性命到其中!
禪宗發(fā)展到宋末,由于不重視佛教經(jīng)典,只在公案上打滾,已日益顯示出其頹勢。夢真旁通各種佛家經(jīng)典,他“宗說兼通,人稱之為小大惠” [16],力求挽救其弊。
元世祖至元間,有賢首宗講主,奏請江南兩浙名剎,易為華嚴教寺,奉旨南來,抵承天。次日師升座,博引《華嚴》旨要,縱橫放肆。問析諸師,論解纖微,若指諸掌。講主聞所未聞,大沾法益,且謂:“承天長老尚如是,矧杭之巨剎大宗師耶?”因回奏,遂寢前旨。[17]
入元后,元統(tǒng)治者因重視藏傳佛教,升教班在禪班之上,欲改禪寺為教寺,從而引發(fā)了禪、教之爭。夢真以其淵博的佛法造詣,折服了前來傳旨的“賢首宗講主”,消弭了這一場改教之禍,實乃禪宗史上的一大功德。
注釋:
[1] 許紅霞《夢真生平及著作考述》,《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12輯。
[2]《稀見唐宋文獻叢考》,金程宇著,中華書局2009年4月版。
[3]如宣城縣原有二十四鄉(xiāng),宋初時已調整為十五鄉(xiāng)(見《太平寰宇記》卷一○三),明初時有十四鄉(xiāng),明中期后又調整為十三鄉(xiāng)。宣城縣如此,寧國縣當亦有調整。參見拙文《〈永樂大典〉》中的〈宣城志〉輯考》,載《宣城歷史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4]今存道光、民國《寧國縣志》中的夢真小傳,編纂者恐怕既不知“盧仁鄉(xiāng)”之所在、今名,亦不敢遽認其為錯訛,故徑將“邑之盧仁鄉(xiāng)”五字刪去。
[5]見《籟鳴集》卷上。
[6]見《橫川如珙禪師語錄》卷上,見《續(xù)藏經(jīng)》第一輯第二編。
[7]李貴《宋末詩僧覺庵夢真及其〈籟鳴集〉小考》一文,將“定水真禪師”認定為夢真覺庵,遂將其卒年推定在元皇慶二年(1313)之前,筆者不敢茍同。此“定水真禪師”當非夢真覺庵。見《第三屆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項楚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編,2009年。
[8]見嘉慶《寧國府志》卷十四、道光《寧國縣志》卷三。
[9]無準師范(1179—1249),法名師范,號無準,俗姓雍氏,四川梓潼人。紹定五年(1232)奉敕住徑山。臨濟宗第十六世。
[10]無準師范紹定五年(1232)至淳祐九年(1249)年見住徑山,夢真至徑山當在端平年間(1234—1237)。
[11][13][17]超永《五燈全書》卷第四十九。
[12]大歇仲謙(1174—1244),法名仲謙,號大歇,俗姓應氏,浙江義烏人。曾住持雪竇寺凡十年。臨濟宗第十六世。
[14]《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臺山秘魔巖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見僧來禮拜,即叉卻頸云:“那個魔魅教汝出家?那個魔魅教汝行腳?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學僧鮮有對者。
[15]《全宋詩》卷三六三四,第69冊,第43538頁。
[16]釋無慍《山庵雜錄》卷上。
[17]《元叟行端禪師語錄》卷一。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