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詞叫詩語,意思是詩的語言。
對于每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
了解這些“詩語”,
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
分辨能力,更上一層樓!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xiàn)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fēng)”,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案琛薄案栊小薄耙薄扒薄斑省钡裙旁婓w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于唐代。句數(shù)、字?jǐn)?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yán)格的限制。分絕句和律詩。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lián)"。五律、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jīng)》,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格調(diào)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大為發(fā)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dāng)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fā)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jǐn)?shù)長短間雜,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dá)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詞】
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曲】
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散曲包括
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可以在字?jǐn)?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于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
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yán)格的區(qū)別。
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lián)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lián)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來習(xí)用一人出上句,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yīng),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shù)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F(xiàn)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咸的《七經(jīng)詩》。
【排律】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應(yīng)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shù)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yán)。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
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fēng)】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后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詩余】
指“詞”而言,有長調(diào)、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biāo)志。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詩的節(jié)奏。
【謀篇】
謀篇指詩詞的結(jié)構(gòu)章法而言。對于詩,前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很多,但歸結(jié)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zhuǎn)”、“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diào)的區(qū)分,以今天的普通話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四聲】
即語調(diào)的平上去入,合稱四聲。
【平起與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平聲,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仄聲。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gòu)成之一種。
【平起平收與仄起仄收】
構(gòu)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句腳仄起平收】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guī)則,即上句不押韻,仄聲收,下句押平聲韻。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
【律聯(lián)】
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頜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對句相對,鄰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對句相對,鄰句相粘,首尾相應(yīng)】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
對句相反:指同一聯(lián)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仄仄平平仄。
鄰句相粘:指上一聯(lián)的下句起句平仄,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聯(lián)的下句天氣晚來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則第三聯(lián)的上句明月松間照,應(yīng)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應(yīng):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孫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本句或?qū)溥m當(dāng)?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以保持平、仄?shù)量的平衡。
【三平調(diào)】
在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diào)”,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bǔ)救。三平調(diào)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diào)。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diào)。
【工對】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借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流水對】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guān)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合掌】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詩韻】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xì),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
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后人又減為106韻,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
【葉韻】
一作"諧韻"、"協(xié)韻"。詩韻術(shù)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xué)者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yīng)隨意改讀。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
【韻部】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韻】
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rèn)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fù)出現(xiàn),此乃大忌。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換韻】
亦稱"轉(zhuǎn)韻"。詩韻術(shù)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
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jǐn)?shù)很少,稱為窄韻、險韻。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
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
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jìn)退格】
亦稱"進(jìn)退韻"。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jìn)退。"
進(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
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chuàng),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好的內(nèi)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