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王平老師的帖子,覺得很有深度,言辭不多,但道出的確是大家或者說是愛旅行者共同的心聲,同城化,帶來的是乏味,王老師說的比較含蓄,俊保且直白一些說說自己的見解,也許自己所理解的會與王平先生理解的一樣,也許會有差異,但此貼僅代表個人觀點,個人看法,如有不當處,亦望大家能夠共同探討,莫以鄙陋為甚,勿以淺薄為甚,勿以偶出刺耳之句為甚。
城市發(fā)展是新中國從無到有的結果,是改革開放的必然,資源整合,能源能量最大化也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必然出路。
城市怎樣發(fā)展,如何發(fā)展,同城化是不是還有必要,我覺得實在有些有待有必要商榷,雖然這些事情并不是我們能夠主導的事,但我們應該說出我們的看法,說出我們的喜歡和不喜歡,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愛好、喜歡旅游者的共同心聲。
交通方便了,信息快了,電話全球打,不同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幾個小時就可以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城市化以后,也許幾年,幾十年,所有的城市都一樣了以后,我們還會喜歡那里,呆在家里,全國都看遍了,當然有些危言聳聽,但一樣的大樓,一樣的景觀,一樣的重復,沒有城市個性,也就沒有了旅行的趣味。住的都是大酒店,吃的都是山珍海味,我覺得已經(jīng)不再是城市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了。提倡傳統(tǒng)文化,提倡地方特色建筑,提倡發(fā)展恢復地方特色小吃一定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必然思路和方向。
城市特色、城市概念、城市觀點、城市唯一,每一個城市都有,深入挖掘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小山村都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因為我們喜歡,因為我們曾經(jīng)讀過曾經(jīng)某一位了不起的古人在此有過苦甜酸辣。喜好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口味,也會帶來不同的游客,我覺得如此。但不是說要大家一起全搞動作,恐怕會更加亂套,建了拆,拆了建的到處都有,深入挖掘,把曾經(jīng)的值得人們記住的,搞好做好就夠了。
我記得,小的時候從江南到塞北,走過的地方,人們的住房都不一樣,高樓大廈很少,每一個地方的風俗也不一樣,但各地有各地的好,幾十年過去了,再次走過,就感覺都差得不太多了,幾個小時到了,或者幾十個小時,到了城市都是高樓大廈,偶爾看見幾處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城市概念,便會急忙拍下來,更多的時候是來不及留下印象就過去了,最終的感覺只是:能看的越來越少了,能夠有感覺的越來越少了,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人足跡卻因為到了而失去了印象,不得不算是一種遺憾,的感覺不一定對,但卻是我自己的感覺。
看到王平先生的幾句話,胡說幾句,望各位老師們以酒后而諒之,勿以為甚。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如今大江南北濱海塞外一個面孔,好容易保留一個多元化,還是城鄉(xiāng)二元化...
如今大江南北濱海塞外一個面孔,好容易保留一個多元化,還是城鄉(xiāng)二元化...